红薯为什么又被称为番薯?它是如何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

现在,一个国家要从另一个国家引进物种,需要经过非常慎重的考虑,尤其是跨越大洋的洲际物种交流更是冒险。因为外来物种不是当地环境的衍生物,由此它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并不能受到合理的约束,远离天敌,繁殖失控,泛滥成灾,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的甚至会破坏当地原本的生态平衡,导致其他物种的灭绝,演变成物种入侵。南美引进的水葫芦和困扰了美国很久的亚洲鲤鱼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跨海货轮入港时也往往要经过严格检查,避免带入什么可疑生物。

不过,也不是所有外来物种的进入都会带来灾难。也有很多新物种被人刻意地引进,为人们所用,或是丰富了人们的餐桌,红薯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红薯又名“番薯”,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海外“舶来品”。红薯原产于南美洲,在15世纪大航海的时候被哥伦布带回西班牙推广种植。当时,中国正值明万历年间,国力强盛。虽然明朝官方从中期开始就放弃了对海洋的探索,但民间的海上贸易还是非常活跃,在丰厚的贸易利润刺激下,当时一些沿海城镇下海经商蔚然成风,成为很多海边的居民增加收入的不二选择。

当时的福建省福州市有一个落第秀才名叫陈振龙,他在考举人的路上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眼看仕途无望,为了摆脱生存困境,他决定也跟风去海外碰碰运气。陈振龙跟着船队来到了吕宋(今菲律宾),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红薯在这里也广泛种植。陈振龙不久就发现这种农作物不仅甘甜美味,而且易于耕种,最重要的是产量高,也能适应中国南方比较贫瘠的土地,完全能成为主食,让更多家乡人不再挨饿。所以他很想把红薯的种子带回家乡。但是管理当地的西班牙政府却不同意,“珍其种,不予中国人”。陈振龙想了很多方法把红薯的种子“偷渡”出来,但每次都会被海关查到,并且还要交罚金。

终于有一天,他在当地居民家里了解到,种植红薯不一定需要种子,只要有藤就可以,并且用藤去种植反而更快。于是他把一根红薯藤偷偷地混入船上的缆绳中,“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果然这次没有被驻扎在码头的士兵发现,得以蒙混过关。

1593年,陈振龙携带的这株红薯藤顺利运抵国内。之后,红薯藤在国内种植效果非常好,在福建广泛种植,后来还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

时至今日,红薯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已经可以和小麦、水稻媲美,与玉米一起并称第三大农作物。单从量来看,也算是成功的“物种入侵”了。

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里,中国人口从明朝中后期的区区几千万增长到清朝道光年间的四亿多,红薯可以说功不可没。

无独有偶,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银杏原产于中国,是中国引以为傲的植物“国宝”。清代晚期,法国传教士汤执中偷偷带了一片银杏叶回法国,从此银杏树开始在欧洲传播开来。《本草纲目》记载,银杏有解热、消毒的功效。而在英国,银杏叶提取物则被用于扩张血管,降血压。治病救人,也是造福一方。

明朝时,中国的秀才从欧洲把番薯藤偷回了中国,让中国成千上万的底层民众免于饥荒。清朝时,法国的传教士把中国的银杏叶偷回欧洲,让欧洲叶也有了银杏的点缀,让欧洲成千上万的人免于病痛折磨,也带来了丰厚的药品买卖收入。冥冥之中,这恰似一种默契的“礼尚往来”,跨越广阔的太平洋,惠及了亚欧大陆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