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巴黎投降,为什么说改变法国命运的,只有5分钟?

1940年6月,德军前锋已逼向巴黎,法国危在旦夕。总理保罗.雷诺面对这种局势,决定对政府进行改组,结果是拥护停战的人占了大多数。当然,为了平衡新政府的势力关系,将主战的戴高乐拉了进来,任命为国防部次长。

这个位置虽然不是很高,但对协调全国的抗战来说,还是让戴高乐感觉到了最后一丝希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全国的军事力量和英国的帮助结合在一起,继续对德作战。然而,人微言轻的戴高乐,却被迫离开法国,前往英国,这是为什么呢?

一向拒绝服从的戴高乐,试图阻拦投降派。

带着重振法军力量,继续作战的想法,戴高乐从前线来到内阁总部。但是满眼的停战派、投降派充斥着整个法国高层,其中以贝当、魏刚为首的“大佬们”,依然掌管着法国的前途和命运。他对这样的新政府成员十分不满意。

但是,狡猾的雷诺要的就是这样的安排,他一面利用贝当等人的影响,与德国进行谈判、停战;另一方面利用戴高乐等主战的决心,继续获得英国的支持。不管哪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都对他继续担任法国总理都有好处。

戴高乐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谋划将法国剩余的武装力量,大约50万人的部队和装备,撤往北非法属殖民地,继续抗战下去。为此,他面见法军总司令魏刚,听到的却是毫无斗志可言的答复,魏刚表示法国失败是注定的,准备谈判、停战。

继续争论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戴高乐决定找英国帮忙,因为他知道,英国现任总理丘吉尔是个公认的主战派。当他满怀希望到达英国后,除了扫兴外,一无所获。在丘吉尔看来,法国能否坚持下去是个未知数,英国不愿白帮忙。

6月10日,对法国人来说是个痛苦的日子。德军已在巴黎城外,戴高乐一再向总理雷诺建议,政府转往北非继续抗战的计划。而此时,魏刚也来到雷诺办公室介绍战局情况,大意就是,战争失败了,法国必须投降。一旁的戴高乐和他据理力争。

此时的雷诺已经无力控制着仓皇失措的局面,任由俩人争得面红耳赤。他唯一能决定的是,政府先撤出巴黎再说。戴高乐决心保卫首都,并为此忙着部署兵力。就在这时,魏刚与贝当商量后,以总司令的名义宣布巴黎为“不设防的城市”,这让戴高乐十分失望。

戴高乐肩负历史使命,争取最后的努力。

对于魏刚等人投降派的嘴脸,让戴高乐十分的蔑视和不满。在他看来,以拿破仑为偶像的法国人,在国家危亡之际,却在这些人的领导下,将法国带向耻辱。这完全是违背了大多数法国民众的心愿,更何况是从小就有着强烈使命感的戴高乐。

也正是肩负着历史使命,戴高乐与一路帮扶自己的“忘年交”——贝当元帅走向决裂。可能在常人看来,他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但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正是他热爱法国的坚定信念,让他与贝当等人划清界限,并与之抗争。

尴尬的是,在他们关系决裂的两年后,两人第一次见面。贝当对戴高乐冷嘲热讽一番,戴高乐并没有生气,他已经对贝当的投降嘴脸,彻底失望,无话可说,更不想与之争辩什么。说白了,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懒得搭理他。

让他感到振奋的是,丘吉尔一行来到法国,商量下一步英、法两国联合抗战的问题。然而,会谈中魏刚大谈停战,贝当坚决支持,这让主战的丘吉尔也对法国当局彻底失望。不过,主战的戴高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戴高乐是法国的希望。

其实,丘吉尔此行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一旦法国投降,英国想拥有尚存的法军舰队,以及海外殖民地的管理权。作为他支持法国投降的条件,法国政府保证不将舰队交给德国,同时将被俘的400多名德军飞行员交给英国。

失望的戴高乐决定再尝试一下,他同意丘吉尔提出的“英法永久联盟”方案。也就是说,现在的法国与英国联合成为一个国家,共同抵制德国。尽管这个方案处处透露出丘吉尔的“别有用心”,但在戴高乐看来,这是挽救法国的唯一方法。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对他还信任的雷诺已经辞职,由投降派贝当元帅重新组阁新政府。这意味着法国投降,已经没有挽回的可能了,与丘吉尔约定两国联合的事情也“泡汤”了。有心的丘吉尔安排了一架飞机供戴高乐使用,以备不测。

因为,戴高乐已经不得不离开法国了。

此时的戴高乐彻底的孤立无援了。作为一个主战派,他的抗争是如此的渺小。尽管他倔强地从不屈服,但是面对不可反转的形势,他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一边是祖国,一边是异国他乡,但坚决斗争下去的信念,迫使他必须离开法国。

首先,作为主战派,他不能与投降派“为伍”。尽管身为国防部次长,但如果留下,就一定成为投降政府的国防部次长,这是戴高乐从内心里拒绝的角色。同时,在法国他是抵抗的旗帜,只有离开才能完成挽救法国的使命。

其次,凭借军人的眼光,法国需要他。虽然贝当等人投降,但不能代表全体法国人选择投降,在英国还有十几万的法军,在北非还有法属殖民地的驻军,他们中有许多和他一样坚决抵抗的人,但需要有人领导他们,戴高乐认为自己最有资格。

更让他决定离开的是,由于与贝当、魏刚等人政见不合,戴高乐早已是“投降派”心中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警惕的戴高乐自然不会给他们羞辱自己的机会,去英国与主战的丘吉尔一道扛起拯救法国、拯救欧洲的重任。

为防止不测,戴高乐与最后停留在法国的英国代表商定,以法国政府国防次长的身份来到机场,假装为英国代表送行,当飞机开始滑行的时候,戴高乐跃进机舱,腾空而去。机场上的人目瞪口呆,眼看着飞机向伦敦飞去。

最惊险的是,就在戴高乐离开没有5分钟,刚接管国防部大权的魏刚,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询问戴高乐的下落。当他得知戴高乐已“远走高飞”时,他暴跳如雷,下令派飞机追赶,但于事无补了。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改变了戴高乐的一生,更是改变了法国的命运。没有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恐怕投降后的法国人将长期地生活在屈辱之中,看不到一丝光亮。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