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古代打仗几万几万的死人,那么多尸体都哪去了?

编者按:战争伴随人类而生,每而次战争都导致大量军人死亡,巨量的尸体不及时处理就会导致瘟疫横行。战争使得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尸体。而即使到了现代,要及时处理大量尸体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通常都是就地集中焚化掩埋,讲究一点的可能会把战死者的遗骸焚化,将一部分骨殖带给战死者的亲人,以作纪念。即便是强如美军号称“带每一个人回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难以实现。那么,古代战争所产生的大量尸体都哪去了?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汉乐府《战城南》

▲始于约战的美军战俘及战斗失踪人员联合调查司令部,在全世界范围内搜寻从二战到越战的美军遗骸,上图是在德国。

古代的战争规模无法与现代相比,但造成的伤亡却毫不逊色,死者以万计的战争更是屡见不鲜。虽然古时条件有限,军人死于沙场,又葬身乌犬之腹是常有之事,古人还是会尽量收敛死者。古人常说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只是这是高级将领甚至帝王才能享受的待遇。五代时辽太宗率军南侵,因中原民众反抗激烈,不得不撤退,途中染病,到河北栾城县杀虎林时病逝。但归程遥远,还是御厨出主意掏空尸体内脏,腌上盐,才顺利把咸肉皇帝带回北方。明初鄂国公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北伐时暴死柳河川,归葬钟山。朱棣第五次亲征蒙古归途中病死榆木川,随军的太监马云和大学士杨荣、金幼孜,为稳定军心,用锡铸内棺将尸体密封在内,直到15天后才回到北京。

▲辽陈国公主金面具。辽太宗腌咸肉的这种方法似乎演化成了一种习俗,《虏庭事实》记载契丹富贵之家会这样处理尸身,还会覆上金银面具。

至于普通的军人就没有这么好命了。通常都是在战斗结束后就地集中掩埋。公元546年,东魏丞相高欢倾举国之兵围攻玉壁城。守将韦孝宽沉着应对,两军相持五十余日,东魏战病而死七万人依然拿不下,高欢只得命人将尸体埋在一个大坑里,然后撤围班师。更惨的是那些被杀的降兵。秦赵长平之战,两军相持五个多月,最后赵军粮道被劫,困守月余,主将赵括战死全军投降,除了240名年幼士兵,40万赵军全部被坑杀。秦末反秦大起义中,项羽巨鹿大破秦军,此后一连数战打得章邯怀疑人生,害怕战败回朝被杀的章邯,索性率所部二十万人投降,当了项羽的先头部队。但底层的官兵被义军折辱不堪,再加上担心在关中的家小,不免人心浮动。为绝后患,楚军趁夜在新安击杀了这二十万秦军埋在城南。

不过这种战争时期匆忙的处理方式,也不会多讲究,基本都是草草掩埋。中国自古讲究不入土为安,这些不幸的死者,根本就没有任何“安”可言。东西魏玉壁大战,这还是自己的战友埋葬死者会稍微用心点,即便如此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早已是白骨露于野。近段时间有网友,去参观玉璧城遗址时,依旧可见西城墙外断崖处,白骨森森。

▲炯炯有神网友拍摄

▲炯炯有神网友拍摄

▲玉璧城遗址西城墙外万人冢暴露出来的白骨(感谢网友炯炯有神供图 )

被屠杀的降兵,就等而下之了,葬身之地常常只盖了一层浅土。长平之战赵军的埋骨地,到唐朝已有大量的骨骸露出地表。唐玄宗当皇子时出任潞州别驾,途经长平见“头颅似山,骸骨成丘”,即位后再次巡行该地,敕命有司掩埋,并建骷髅庙春秋祭祀。宋、金、明、清时期又屡屡有枯骨因雨水冲刷和农民耕作露出地表,地方政府也常组织人手集中收敛祭祀。还有类似的是,1912年,陇海铁路修到新安故城时,工人们挖出来累累白骨,数量之巨,吓得工人纷纷逃跑,后来农民耕作时也陆续挖出了大量人骨,现在当地还有一个东西走向,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的万人坑,当地人称之为楚坑。

▲今日的楚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

有时候这种对敌军尸骨的潦草处理不经意间,却收到了军事上的奇效。公元395年5月,后燕皇帝太子慕容宝率步骑八万讨伐不肯臣服的拓跋珪,燕军在参合陂大败亏输,战死数万,仅有几千人突围逃走,余下4万多降军,全部被坑杀。慕容垂英雄一世,临老被啄了眼,为不留子孙患,不顾老迈第二年三月亲率大军直捣云中。平城一战,素有勇名的拓跋珪堂弟,骁将陈留公拓跋虔被杀。死讯传来,吓尿的拓跋珪打算抛弃都城跑路,北魏下属各部听到死讯,都开始心怀二意,拓跋珪都不知道往哪跑。燕军再次经过参合陂时,可能是北地的风沙太猛,去年燕军骸骨已经露出地面,堆积如山,慕容垂亲自设祭凭吊,全军痛哭,声动山谷。见此情景,慕容垂又羞又怒,吐了一口老血,病倒了,燕军不得不班师还朝,不久在回师路上慕容垂病逝,摸了老虎屁股的拓跋珪侥幸逃过一劫。

不过,中国古代少有为战死者举行火葬的,粗略的翻了一下典籍只找到一例。隋开皇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带10多万人打算到秦陇一带抢个痛快,在今天甘肃庆阳遇到狠人达奚长儒率领的2千人马,双方恶战三天,隋军武器打光了,就用拳头,以致骨头都露出来了,几乎全军覆没。但突厥人死伤数万,被打得肝胆俱颤,在战场焚烧了战死者后,大哭而去。火葬是突厥人的风俗,史载颉利可汗在长安去世后,朝廷诏令让他原来的部属按照突厥的风俗为他举办葬礼,就是火葬。而中原地区更多的是把火化尸体视作惩罚和羞辱,所以才有剖棺焚尸、挫骨扬灰的刑罚。即使后来受佛教影响,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火葬,但朝廷还是屡屡下令禁止火葬,不过这种习俗到了明末清代也开始松动了,可能是当时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的缘故吧!

▲壁画中的突厥人,突厥强盛一时,只是没什么大志满足于中原的进贡和时不时的南下劫掠

有时候战胜者为了炫耀武功,震慑敌人,会将敌军尸首,盖土夯实堆成金字塔状,是为京观,又称武军。遍览史籍,这种残暴的做法,史不绝书。皇甫嵩在曲阳击败黄巾军后,将十万颗义军首级筑为京观。做邓艾的士兵最倒霉,绵竹一战蜀汉战死者被筑为京观,魏军死者也一道给埋了进去。东晋南北朝和南北宋时期,多个政权激烈对峙的时代,这种恐吓手段就用的更多了。而之所以京观留存到现在的不多,是因为太过残忍。比如唐太宗时期就曾经下诏“诸州有京观处,无问新旧,宜悉削,加土为坟,掩蔽枯朽,勿令暴露。”后世对京观也多会平毁或是加以掩盖。

漏网之鱼还是有的,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有14处封土堆,文保单位树立的碑文写得比较隐晦说是丛葬墓群,但是实际应该就是京观。经局部发掘推测,每座墓中有2000多个人头骨,有的头骨上有明显的伤痕,有的甚至插有青铜箭头。经专家鉴定,这些人头骨均属20至30岁的男性青壮年,应该是战败者首级。碑文没有写明具体是什么时候,哪次战争的遇难者。不过有人推测这可能是乐毅伐齐时带回来的齐国俘虏首级。

▲河北易县燕下都丛葬墓群及其中已发掘的

这种习俗也不是中原所特有,东邻朝鲜和日本也有这个习俗,京都丰国神社门前的耳冢,就是京观的变种。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徒也有这种习俗,据记载帖木儿攻破波斯的伊斯法罕和印度德里后,就曾把敌军的人头在道路旁筑成一个个小金字塔。

▲帖木儿军队和人头金字塔。

▲《死神的战争,献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征服者(或称“塔城的京观”)》是韦列察今最著名的一幅战争油画。

不管条件怎么样,有人埋葬好歹还有一抔黄土。如果是远征异域边疆或者是时势太乱,洒血疆场者,就全沃了原野,肥了狐犬,化作了尘土。唐朝从高宗起,就和吐蕃在青海湖和湟河流域反复拉锯。虽然各有胜负,但唐军在此前后丧师数十万,死者无人收敛,诗圣杜甫《兵车行》中就写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韦列察今画作《塔城戏台废墟》,城市的公共建筑被摧毁,人头骨散落一地。

▲韦列察今画作《塔城的废墟》,居民区空无一人,留下一片废墟,只有草木仍然在顽强的生长。

掩骼埋胔,在中国自古以来被视为行善积德的大善事,民间自发掩埋的行为,各种地方志记载颇多。朝廷也将也将之当做体恤民生的仁政。隋炀帝三征高丽,数十万人死于辽东,骸骨遍于原野,10多年后唐太宗就下诏并派员到辽东,平毁高丽所立京观,并收敛死者骨骸。元末天下大乱,死于战乱者不可计算,外出讨伐的明军见到枯骨都会加以掩埋。有时朝廷甚至还专门组织人到边疆收敛死者的。佛教僧人为超度亡灵也常会收敛战争遗骸,明天启西平堡之战因叛徒出卖,3万余明军尽墨于此,无人收敛。直到康熙年间,心月和尚募金雇人用近十年,才将“纵横沙草间”的白骨,敛成三座高三四丈,周围二十余丈的大冢。清初入关的数次大屠杀后,都有僧人收敛战争遗骸的记录。

最凄惨的还是战死后成为裹腹之食。前秦略阳公苻登跟后秦姚苌弟弟姚硕德在关中交战,由于连年战乱闹饥荒,再加上姚苌杀了曾经厚待自己的苻坚,双方结下了深仇大恨,苻登军将杀死的敌军当成食物,称之为熟食。苻登还对将士说:“你们早上打仗,晚上就可以吃肉,还担心什么饥荒!”。吃饱的人肉前秦军非常骁勇能战,吓得姚苌赶紧给弟弟发令:“你再不回来,就要被苻登吃光了”,姚硕德闻令赶紧撒丫子了。不过古时这种事情并不罕见,一场惨烈的长时间围城战后,城中人已被食之殆净情况时有记载,战争过后,连战区附近的野狗都肥了几分。

最后说一个小插曲,如果战争发生在文明开化之前南太平洋,那么战死者被战胜者吃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尽管南太平洋土著吃了不少白人,却抱怨白人的肉粗粝不堪难以入口,还是波利尼西亚人比较美味。

▲新赫布里底群岛坦纳岛上的食人宴

战争时期,作为暴力机构一部分的军人,命运尚且如此凄惨,没有多少反抗能力的平民会遭遇什么,更是难以想象。所以古人常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战争实在太过残酷,既不英雄也不浪漫。惟愿战争远离人间,世界永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