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狠」省份:论敢吃,广东人都输给他们

我中华虽大,但没有一个省市是应该被偏见的。

01

地球有2000多种野生食用菌,一个云南就占了40%以上,雨季一到,遍地人间美味。

于是,在六七八月,云南人陷入了一年一度“吃菌(jie r)狂欢”中。

如果你请一个云南人吃金针菇炒香菇,他大概会和你绝交。

毕竟,在吃菌专家——云南人眼里,人工的,只能叫蘑菇,野生的,才叫菌子。

野生菌才是信仰。

云南有一条公认的菌子鄙视链,活在顶端的是松茸松露、牛肝菌、干巴菌、鸡枞。

松茸,大家都很熟,因为它贵。

一只在云南收购的松茸80元,6个小时之后就会以700元的价格,出现在日本的超级市场中,然后被一抢而光。

图片来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而在云南,松茸则被冷落。

在菌子专家——云南人看来,松茸不鲜美,不好吃。

同样不爱吃的,还有松露,哪怕是饥荒年代,云南人挖到了,也是拿来喂猪。

在菌子专家眼里,干巴菌、牛肝菌加鸡枞,才是人间美味。

牛肝菌里面有一位大人物:见手青,美味的有毒菌,我们的手一碰它,它就发青。

图片来源| @科普君XueShu雪树

但,见手青彻底炒熟后,味滑嫩脆爽,鲜辣肥美,是云南人民心中的白月光。

这道人间美味又叫“致命的诱惑”,每年“着菌闹着啦”(吃菌到中毒)的人不在少数:

吃完头晕,看见一群自带背景音乐穿着长裙的小人手拉手在跳舞,简直是赵丽蓉老师的《如此包装》场景再现;

图片来源| 小品《如此包装》

看完小人跳舞后,全家在沙发上划船;

图片来源|@圈圈圈源-时线新地球

没划船的,看见天花板在放烟花;

图片来源|@G-morning

眼前突然出现一群僵尸,朝自己奔来;

图片来源|@Vivian-瞳

看见一条龙在眼前旋转跳跃,开始与龙共舞。

去医院洗胃时,他们发誓再也不嘴馋了。

可一出院,他们直奔野生菌子火锅聚会!

一边讲述吃菌子中毒带来的阴影,一边夹起一块野生菌往嘴里送,还总结出吃见手青的三大原则:

1. 一定要炒熟透!

2. 隔夜的见手青,必须回锅加热!

3. 不要在微波炉里叮热!要用锅炒!

总结完血的教训后,他们开始憧憬明年雨季的见手青。

为了应对大家的吃菌热情,有关部门操碎了心,一到雨季,都会召开“关于野生菌安全教育”的新闻发布会,还给每个云南人发短信提醒。

看完短信,云南人民表示,收到,我会少吃点的。

在云南,没有吃过菌子并且中过毒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菌子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但,云南人民对菌子的专业和热爱,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此等心态,实在开阔。

论爱吃,论敢吃,云南人,算你「狠」

广东人也甘拜下风:云南人,你赢了,我服了。

图片来源|DOU悦宁

02

陈晓卿说,要认识一座城市,必须去看它的菜市场,那样才是“肌肤之亲”,这是一座城市装都装不了的地方。

去一趟篆新农贸市场,云南人每天吃什么,吃得有多开放,你了然于胸。

吃花。云南鲜花产业占全国70%,能为全球每人提供一朵鲜花。篆新的档口,花和菜一起卖,买回去放着看,更多的,是炒着吃:

图片来源| @滇西小哥

一月,蒸玉兰花肉丸;

四月,金雀花炒鸡蛋;

九月,芭蕉花爆炒肉。

吃木头、树枝等家常菜。篆新每天都是植物博览会,菜贩们手里都会藏着几件珍奇的植物,准备卖给投缘的买菜人。

美食家喜欢来篆新,植物学家也喜欢来,想看看云南的新植物能炒出什么新花样:

甘露子、阎王菜、鬼针草、四棱豆、木姜子、卯丹花、枸杞尖、大苦菜......

吃洋芋。洋芋就是土豆。洋芋、菌子、蘸水、米线是篆新的标配四宝。

给云南人一个洋芋,他们能弄出108种花式吃法,遍布主食界(油糕饵块、老奶洋芋)、零食界(炸洋芋)、家常菜界(麻辣洋芋条、洋芋粑粑)。

云南人有多爱洋芋?

云南师范大学增设“马铃薯学院”,力图将洋芋发扬光大。

图片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微博协会

《猫和老鼠》云南话版,管汤姆叫大洋芋,管杰瑞叫小米渣,推广洋芋,从娃娃抓起。

篆新除了是菜市场,更是美食聚集地。

辣辣小吃豆花米线,当地人坐半小时车,也要吃的甜辣咸。

木桶舂,青木瓜,鸡脚筋、生芒果、凉黄瓜舂出的清凉,夏日绝配。

图片来源| @滇西小哥

卤菜千张肉,下午3点不准时去排队是买不到的。

通海甜白酒,青柠檬挤汁兑水配甜白酒吃喝,云南独有吃法。

您再吃个“木瓜凉水、玫瑰凉糕、豆面汤圆”,云南四大件吃齐了。

无论在菜市场吃啥,记得要个蘸水。

云南的蘸水,云南蘸水,相当于川渝的油碟。

在云南,万物皆可蘸,蘸芒果,蘸火锅,蘸肉蘸包子。

图片来源| @滇西小哥

一袋麻辣鲜香的单山蘸水,是每个云南人的福音和思乡解药。

如果说贵州人的女神是陶华碧,那么云南人的男神就是单建国(单山蘸水发明人)。

有人说,观察一个城市的历史,去博物馆;观察一个城市的现在,去菜市场。

篆新农贸市场,将云南人生活的多姿多彩剖得明明白白:

他们不只有米线,不是人人都吃虫。

他们吃的不是一份猎奇,是一份开阔。

图片来源|DOU悦宁

03

印象里,云南是苍山洱海,风花雪月;是四季如春,夏天不开空调冬天不穿秋裤。

真正的云南,是中国最复杂、最多彩的地方。

6500万年以前,云南只是一个平面。

一场偶然的大地震,开始了一场时空大折叠。

雪山、高原、大江、大河横空出世,将云南折叠成宝藏地方,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生长着千万年前的华盖木,世界罕有。

图片来源|DOU悦宁

正如星球研究所说:

从山川到江河,

从动物到植物,

从民族到产业,

中国再也没有一个省份像云南这样:

诞生如此多元的文化,

创造如此多彩的人间。

可就是这场空间大折叠,把云南的存在感也折叠起来了。

云南的开放,谁了解?

百年前,作为与英法殖民地接壤的地区,云南率先接触了世界先进文化。

对于被高山大河封闭的大西南来说,云南是近代化的先锋。

图片来源|DOU悦宁

◎ 洋气“小香港”。

民国时期,咖啡洋酒等西洋化的生活方式传入云南,繁荣洋气,尤其是滇越铁路第一站碧色寨。

◎国家生命线。

抗战时期,日军封锁中国东南沿海物资运输通道,云南的滇越、滇缅铁路成了国家唯一物资通道,昆明成了最繁忙的国际城市,如今,也成了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

◎抗战最前线。

云南人民族危机意识觉醒较早。

云南人蔡锷领导护国军讨袁,迫使想称帝的袁世凯最终宣布取消帝制。

十万滇军北上抗日,到达武汉时,校长见滇军装备精良,气势如虹,特意要求滇军绕城巡游三日,滇军之雄,冠于全国!

◎思想最前沿。

抗战时期,云南是中国人才的庇护所。

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西南联大,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

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1942年,玉溪人郑易里翻译英华大词典,解决中外沟通难的问题,进而让汉字成功输入计算机,向全世界推广最古老的文字。

1935年,年仅23岁的玉溪人聂耳创作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振奋人心。

1998年,大理人宋文骢带头设计的中国歼10战机试飞成功,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说一句:“中国航天工业终于不用落后于外人,国庆阅兵时飞机不用再飞两遍。”

图片来源|DOU悦宁

有位网友说的话,印象深刻:

我现在有一个感受越来越深:多了解一下各地的人文历史就会发现,地域偏见是多么幼稚,任何一个省在中华历史上都有过卓越的贡献,因此可以仿普京大帝说一句话:我中华虽大,但没有一个省市是应该被偏见的。

读完云南的历史地理时空大折叠,你会回来赞同这句话。

图片来源|DOU悦宁

04

在《天龙八部》,向往大理的风花雪月,逍遥江湖;

在《消失的地平线》,陶醉香格里拉的人间秘境,三江奔腾,日月澄澈;

在《风味原产地·云南》,羡慕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云南人间美味,市井烟火。

在《湄公河行动》,感叹云南的“野”,这种野,是云南缉毒警察的嫉恶如仇,保家卫国。

云南,从来不只有一面。

它是39万平方公里的云南,相当于23.8个北京;

它是26个民族的云南,83种曲艺,2128年历史;

云南,从来不会被偏见,如果会,那是你我了解不充足。

面对偏见,见惯高山大江大河的云南人,要么用一首走向世界的云南山歌一笑置之。

要么用一个段子逗乐大家:对呀,我们家里养孔雀烤来吃,上学时穿树叶围裙骑大象。

他们经常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逐鹿中原,可没多久,又回云南了。

因为外面太热了,他们习惯四季25度、不用开空调穿秋裤的故乡,尽管故乡把他们晒得很黑。

但,25度只是一个借口,他们只是离不开云南的早餐:

耙肉饵丝、大救驾、过桥米线、小锅米线、稀豆粉米线、肠旺米线、脆哨米线、氽肉米线、什锦凉米线、过手米线、豌豆凉粉、锅巴油粉、开远小卷粉、大酥牛肉面、饺渗面、金钩大馅饺、焖肉面、炸酱面、小锅卤饵块、三鲜饵丝、苞谷粑粑、烤饵块、稀豆粉油条、石板粑粑、喜洲粑粑、官渡粑粑、油酥盐饼子、奶油回饼、干巴月饼、火腿饼、萝卜饼、洋芋粑粑、都督烧卖、四味荞包、太平糕、藕粉调糕、破酥包子、胡麻包子、千层皮......

图片来源 |DOU悦宁

资料来源:

1.纪录片:《风味原产地·云南》

2.星球研究所:《什么是云南?》

3.地球知识局:《云南为什么这么开放?》

4.企鹅吃喝指南:《云南人:“你们才天天吃过桥米线!”》

5.知乎话题:在云南吃蘑菇中毒是什么体验?

/今日作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封面图来源 |DOU悦宁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