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米兹既然预判日本会偷袭珍珠港,为何又觉得不合逻辑?

1941年初,欧洲战场上硝烟四起,远在大西洋另一头的美国却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罗斯福并没有把“战争财”看在眼里,他看中的是更大的欧洲市场,以及未来美国主导世界的美好前景。因此,他也在为参战积极地准备着。

首当其冲是加强海军实力。一天,罗斯福把尼米兹约到办公室,提议由他担任美国海军舰队司令,因为只有他是最符合条件的人,但被尼米兹婉拒了。不是他安于现状、毫无追求,而是他始终保持着理智和冷静,出任这么高的职位不合时宜。

尽管依旧做着行政工作,但没有放松对日本的关注。

尼米兹没有担任美国舰队司令,也就没有进入到美国战略核心圈。他只能通过报纸和内参了解美日关系、欧洲战局等情况,但军人的直觉,让他密切关注着二战的发展进程,尤其是日本的动向。

首先,日本是美国最大的威胁。早在日俄期间,尼米兹作为亲临者亲身感受到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具备现代海军的雏形,势必成为美国最大的竞争者;在海军军事学院深造期间,他又系统地对日本海军的编制、战略战术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尤其是日本在轴心国的支持下,插手东南亚事务,英、美等国从国家行为上开始警惕和防范其肆意扩张。尽管美国实施“文森法案”,加强海军建设,但实力与日本联合舰队还有一些差距。他们的“胡作非为”已经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安全。

其次,美国也是日本一大障碍,美、日两国必有一战。尽管美、英等国采取了许多反制措施,冻结资产、停止出口石油等等,但日本没有任何收手的意思。也就是说,日本并不打算放弃战争和美国谈判,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开战了。

在尼米兹来看来,当国家层面不能调和矛盾时,战争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但日本“南下”的首要目的是要确保有充足的战略资源——石油等,那么入侵东南亚是他们的必然之举。但美国一定不会听之任之,日本必须先把这个障碍清除。

更让尼米兹担心的是,日本有可能不像其他人判断的那样去进攻美国的海外殖民地——菲律宾。因为在军事行动上最强调的就是“出其不意”,一般人都能想到的地方一定不是军人首先要打击的目标,更何况日本人喜欢铤而走险。

剩下的就是美国沿岸了,而珍珠港作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是首要的打击目标。早在1932年亚纳尔海军上将要检验一下珍珠港的防御能力,进行了一次实战性攻防演习。结果,航母编队轻易而举突破了防线,珍珠港的防御几乎为零,日本人如果偷袭一定会成功。

尼米兹的侥幸心理。

尽管尼米兹对日本的战略预见是正确的,并且军人的责任告诉他,要在第一时间通知海军部,但他很快把拿起的电话又放了下来。因为他的研判最多称之为猜想,没有多少实证材料,况且,作为航海局局长,提出这样的“警告”,显然是不合适的。

随之而来的“侥幸心理”也让他放松对美国本土的戒备。一是,日本人善于“捡便宜”。诺门罕战役、日俄战争等等均是乘人之危、背后使刀子,不可能直接面对美国,他们更希望欧洲战事扩大,美军大部分兵力参与欧战后,再动手;

二是,与美国作对,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尼米兹认为,就算日本人袭击美国本土,可能会一时得逞,但凭一个岛国的实力与强大的美国全面开战,不是“傻子”就是“疯子”,因为这不符合战略逻辑。

更为重要的是,尼米兹通过可靠的渠道了解到,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早年在美国留学多年,对美国的强大工业制造能力和战争潜力有直观的了解,力主避免与美国交战。由此,尼米兹觉得新加坡更符合日本的战略需要。

让尼米兹悔恨的是,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

尼米兹的“侥幸心理”,既代表大多数人的看法,又有自己的无奈。其实,就算他将自己的想法汇报给海军部,也未必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在他们看来,尼米兹的职责只是“招兵买马”,还没有资格参与战略决策。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证实了尼米兹最初的预测。这一事件震醒了全体美国人,也让尼米兹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他和其他高官都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宁愿相信日本人不敢动手,也不愿对一个不按逻辑出牌的疯子采取措施。

此时的尼米兹悔恨交加。作为一个长期从事研究日本海军的军人,没有坚持自己的直觉,去收集资料证实自己的判断,更不应该没有将自己的研判上报海军部。珍珠港事件无疑就是9年前演习的翻版,他后悔没有去提醒有关部门。

“战争就是命令”。尼米兹一刻不停地直奔海军部,他要掌握第一手的损失报告,因为反击就要靠剩下的舰船了。他的直觉再一次告诉他,他要上战场了。因为罗斯福需要他,太平洋舰队需要他,自己的良知也在驱使他去洗刷耻辱。

被袭后的珍珠港,还是超出了尼米兹的想象,港湾里的战舰不是击沉就是起火冒烟,水面飘满了残骸和燃油,昔日的美丽军港现在一片狼藉。总计炸沉、炸伤的各种舰船40余艘,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这是美国人刻骨铭心的耻辱。

更让尼米兹愤恨不已的是,他曾担任战列舰司令时的旗舰“亚利桑那”号沉没海底,他一手创建的高水平潜艇基地也成了残垣断壁。这是尼米兹曾经的辉煌和骄傲,被日本人任意践踏,这其中的恨可想而知。

让日本人没有想到的是,美国人彻底被激怒了。偷袭事件的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海军下达了“对日本进行无限期的空战和潜艇战”;休假的军人纷纷赶回部队,昔日冷清的征兵站很快被成群结队的年轻人占满。

而尼米兹也在急切地等着总统的任命,因为他知道自己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日本的战略战术十分熟悉,罗斯福一定会再找他的。果不其然,海军部长告诉尼米兹担任太平洋舰队司令,不用办理移交,立刻到珍珠港报到。

一个被激怒的民族一定会空前的团结,无形的战斗力被汇集在一起,“有仇必报”是这个民族不屈的呐喊。尤其是当下,在调和国际争端时,合作共赢是主旋律,但适当地表示出愤怒,更加有利于今后的双方的发展。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海上骑士:尼米兹》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