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诺门罕战役规模虽小,但作用和影响大?

1939年9月15日,随着日本和苏联签订关于诺门罕地区的停战协议,历时135天的诺门罕战役以苏联的胜利而结束。双方这场秘而不宣的边境争端,却改变了二战的未来走向,成为研究二战历史一个重要的节点。

对于苏联来说,此时停战是斯大林欧洲战略的一部分,它不但解决了来自远东的威胁,而且可以全身心应付纷乱的欧洲战局,并着手将东方势力向欧洲蔓延。协议签订的第二天就出兵波兰,和德国瓜分了这个国家,就是很好的例证。

当然,这其中的底气大多来自于诺门罕战役。

上世纪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苏联军队受国内影响,军事实力锐减。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军事理论和武器装备引发军界的关注,但缺乏实战的检验和新战术实践的磨合,使得苏军依然保持着一战时期的作战风格。

张鼓峰事件和第1次诺门罕战役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面对日军的进攻,苏蒙联军并没有好的战术动作,损失惨重;尤其单兵素质和战斗意志与日军相距甚远,仅仅只是依赖武器先进和地理优势取得了胜利。

为此,苏联最高统帅部也开始正视苏军存在的问题和来自远东的威胁。“欲治兵者,必先选将”,苏军第一任坦克团长出身的朱可夫被紧急调往诺门罕指挥战斗。朱可夫不负众望,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和先进的战术思想,很快打开了局面。

他一改过去步兵对步兵的战术,充分发挥坦克装甲集团快速机动的优势,将关东军彻底打服并迫使日本签订停战协议。此后,朱可夫得到斯大林的认可和信赖,官升大将衔,被任命为苏联最大军区——基辅军区司令,不久担任了苏军总参谋长。

这场战役,成了苏军装备的演武场,各式新型装备轮番上场,各兵种的协同战术在这里进行了磨合。装甲步兵、新式坦克、新型战机的战术配合让业界对其军事实力大为赞叹。作为日俄战争日军的手下败将,此次胜利可谓是“报了一箭之仇”。

然而,为了这场胜利,苏联也几乎到了倾其所有的地步。存在着后勤保障困难,中下级军官和单兵素质不高等弊病。尽管有朱可夫优秀的指挥才能,但其军事实力的匮乏也在随后的战争中得到应验。但胜者为大,斯大林的自信就来自于此。

一贯自信的关东军为失败买单。

自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建立“满洲国”,为日本“扩展”疆域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日军响当当的王牌部队。但也养成了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的毛病,常常绕开参谋本部,随心所欲的“惹是生非”。

尽管参谋本部多次想挟制关东军,但其在日军中的势力太大,俨然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根本插不上手。诺门罕战役就是关东军不按日本总体战略部署,擅自发动进攻,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参谋本部除了叫苦不迭,别无他法。

有句说得好,“欲让其灭亡,先让其膨胀”。随着关东军在诺门罕战役投入越来越多的兵力,就连日本唯一的坦克师团也投入了战场。但接连二三的失败,官兵们也由厌战变为怯战,自信的关东军彻底蒙了。参谋本部也趁机将其“大换血”。

首先,失败是要有人负责的。首当其冲的是关东军司令部,司令官植田谦吉,参谋长等高级将领被免职,编入预备役,军部参谋一干人等一律退出现役。也就是说,一夜之间,关东军内部的强硬派被一扫而光。

指挥战役的第23师团长小松原等人也被撤职转入预备役。中下级军官也难逃厄运,擅自撤退的、违令的,甚至被放回来的俘虏都受到了严厉惩处。怎么看,参谋本部都有借“追责”之名对关东军“公报私仇”。

其次,成立“诺门罕事件”委员会,对战役进行总结。委员会认为苏军已彻底放弃过去以步兵为主的战术风格,在军事、情报和后勤方面的优势超过日军。而关东军由于一直没有遇到过强悍的对手,对火力的认识不够,导致战役失败。

委员会进一步分析,苏联的国力远远超过沙俄时期,战争潜力巨大,贸然进攻就是找死。先前关东军试探性进攻无可厚非,但没有及时收手,酿成今天的惨状,他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说白了,关东军在为日本“北攻苏联”的战略破产“买单”。

当然,关东军的惨败也失去了重要的军事同盟德国。受邀前来观战的德国军事观察团在诺门罕不仅要了解苏军的真实实力,而且也对日军的战斗力进行评估。没想到,将亚洲“搅合”一团糟的“军事强国”依然沿用陈旧的战术,被苏军吊着打。

这样的军事实力,根本没有资本和德国结盟;相反,苏军的表现让德国人看到了他们的进步和成熟,坦克装甲战术的运用日趋完美。与其树立一个“对手”,不如成为“朋友”。于是,德国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蒙在鼓里的日本人被沦为国际笑话。

其实,苏德两国签订《条约》也是相互利用。

斯大林当然知道诺门罕战役牵扯了苏联太多的精力,也暴露了军事准备的不足。他不想德国为敌,与德国缔结《条约》;他需要结束远东战事,与日本签订停战协定。目的就是为了休养生息、发展军力,以应付将来的欧洲乱局。

当然,趁着乱局将东方势力向欧洲蔓延也是斯大林的野心。他发现诺门罕战役中的朱可夫是难得的将才。他的先进军事思想确实将苏军杂乱的武器优势整合成实力最大化,现在的苏军在德国人眼中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斯大林要通过扩张彰显苏联的强大。

德国人自从了解日本人的真实实力后,根本不相信他们有能力与苏联抗衡。在德国人看来,此时过早地向苏联进攻是不明智的,于是转向西欧等国。但他们也不放心“日渐佳境”的苏联,于是一纸《条约》可以让他们全心对付西欧各国。

果然,德国在欧洲的闪击战很快拿下了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并很快席卷了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在这难得的一年缓和期,苏联也在加强军备,因为斯大林知道在这场世界大战中,苏联很难独善其身。

诺门罕战役规模虽小,但作用大。大家认为如何?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