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古城聆听南诏的余音是一种什么体验?

大理古城:聆听南诏的余音    

△1982年4月,云南大理,初学自行车的白族姑娘。

苍山如翠屏装点于西侧,洱海如明镜衬托于东侧一一建立在这一片绝无仅有 自然风光中的大理古城,已经走过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唐、宋500多年里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遍布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凝结着白族先民的智慧。而古城久经战火硝烟洗礼,多次在战乱中进行着损毁与重建的循环。

古城的起源

从昆明到大理,坐的是卧铺车临时改造的硬座车,一个下铺被分成了5个座位。而从大理火车站到大理古城,还得走过一条不宽的路, 两边都是农田。

走进了古城,漫步在被千百年旅人脚步磨得光滑铮亮的青石板路上,看着两旁古色古香 的建筑物,旅途的劳累一扫而空。古城基本呈长方形,方圆12里,其中南北有3条大街,东西有6条街,街边流淌的水流是引自苍山的清澈泉水。

从大理古城向南出发,走了约7公里,我们来到了太和城遗址,这是一座建筑于山坡的城池,现存金刚城及南、北两道城墙。城墙借着山势用土夯筑而成,易守难攻,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遗址内还立有一块德化 碑,原本两面刻有4500多字,歌颂了南诏国王的文治武功,叙述了南诏的政治制度、经济 状况等。经历一千多年风雨洗刷,碑文目前仅 存数百字。这块德化碑,揭开了南诏定都大理的前因后果。

唐朝初年,分布在洱海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经过相互兼并,逐步形成了6个大的部落并存的局面,史称“六诏”。其中,蒙舍诏(又 称南诏)第四代王皮罗阁是个既有能力又有野心的君王。732年,他贿赂剑南节度使王昱, 请求统一六诏,得到了唐朝的同意。在唐朝兵力的协助下,皮罗阁接连取得石和城、石桥城、 太和城等地作战的胜利,于738年兼并五诏, 建立了南诏国,实现了洱海地区的统一。皮罗阁被唐朝册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第二年, 他把王都从巍山迁移至苍山洱海核心区域的大理,建太和城作为王都。

德化碑还原了唐王朝与南诏作战的过程。 当时,在皮罗阁及其子阁罗凤的苦心经营下, 南诏实力不断扩张,不但统治了云南,还把势力范围扩张向整个西南地区。唐朝忌惮一个逐步强大的南诏威胁其统治,双方冲突加剧。 750年,阁罗凤拜见云南太守张虔陀,不曾想其妻竟被太守侮辱,阁罗凤怒而发兵,杀死太守,夺城十余处。751年,南诏联合吐蕃,在 洱海边大败唐朝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唐军战死6万人。南诏方面也损失惨重,数个城市被毁。 为求自保,南诏归顺吐蕃,受到吐蕃册封。

754年,唐朝又派出剑南留后李宓率兵10万进击南诏,阁罗凤诱敌深入、避而不战。唐军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军中瘟疫蔓延,还未作战即折损大批人马,加之粮食已尽,李宓无奈撤军。 南诏军乘机追击,全歼唐军10万兵马,李宓投江自尽,儿子死于乱军之中。因南诏两次与唐军作战,都是在天宝年间,因此史称“天宝战争”。

虽然阁罗凤屡屡获胜,他却不愿意彻底与唐朝撕破脸皮。为此,他不但厚葬了10万唐军, 建成“大唐天宝战士冢”,还为李宓建立将军庙。 以胜利之师身份却能作出如此拉拢人心的举动, 这为南诏与唐朝重新构建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779年,阁罗凤去世,其孙异牟寻即位。 野心勃勃的异牟寻率领20万大军,与吐蕃组成联军,两次打败唐军,夺取了众多州县。但唐德宗很快派出大军镇压,打败了南诏军。陷入恐惧之中的异牟寻,先是将都城迁于喜郡史城(今大理喜洲镇),后又搬迁至苍山中和峰下的羊苴咩城,增兵固守,其位置大部分与今日的大理古城相重合。战后,南诏与吐蕃的关 系陷入僵局。794年,异牟寻重新归顺唐朝, 被册封为“南诏王”。

段氏的辉煌

从大理古城向北看去,很容易就看到3座呈品字形的白色佛塔,在碧蓝又高远、仿佛透明的天空下格外显眼。步行约10分钟,就到了白塔所在的崇圣寺。立在前方的是千寻塔, 高69.13米,是典型的唐代佛塔,也是现存最高的古代佛塔之一;南北对称耸立的两个小塔高42.17米,如同卫兵一般守护在主塔周围, 距主塔均为70米,为宋代所增建。

崇圣寺兴建于南诏,在那个科学技术不甚发达的时代,修建这样的佛塔是一个浩大的工 程。相传白塔是采取修一层塔垒一层土的方式修建的,等到千寻塔快修到塔顶时,堆起来的土坡绵延十余里,从坡底走到坡顶要好长时间。 因人手紧张,还用山羊来运送物料。白塔修建完毕后,再逐层把土挖去,让佛塔一点点地显露出来,这就是“堆土建塔”及“挖土现塔”。 据记载,修建千寻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这座寺庙与无为寺、 感通寺、宏圣寺等寺庙一道,在南诏、大理国的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902年开始,南诏的政权就陷入了持续动荡和快速更迭之中。先是权臣郑买嗣夺权,建立“大长和国”;后有杨干贞扶持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再后来,杨干贞自立为王, 建立“大义宁国”。短短30多年间,就换了3 个国号。政权更迭带来了混战,政权也强力向老百姓征收苛捐杂税,引起了百姓的纷纷抵抗。

937年,曾任南诏通海节度使的段思平,向滇东37个部落借兵,在石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会师。他们组成了10万大军,以董伽罗为军师,打败了杨干贞,建立了大理国,定都羊苴咩城,统治区域包括今日的云南、贵州,以及 缅甸、泰国、老挝的部分地区,其面积大约是现今云南省的3倍。有史学家认为,大理国的国号,来源于南诏第八代国王蒙世隆的国号“大礼国”。由“礼”改为“理”,表明了段思平治理天下的雄心抱负。也有观点认为,大理有着“大治大理,富国兴邦”的寓意。

从937年至1253年,大理国持续了316年, 以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 为界,分为“前理”和“后理”两个阶段。与南诏一样,大理国把佛教立为国教,尊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时间,大理国内广建佛寺, 诵经声不绝于耳,有“佛国”“妙香国”之称。 崇圣寺作为大理国的佛教活动中心,一时间地位更加显赫,香火也更为旺盛。公元1056年, 缅甸国王率领使团到崇圣寺朝拜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在寺中以玉佛相赠。

佛教在大理国治理中发挥了稳定人心、定纷止争的作用,除数次发生皇亲国戚争夺政权和重臣谋反之外,大理国在316年间大致保持了政权稳固,没有发生重大的战争和动乱,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理段氏22位国王中,先后有段素隆、段素真(亦有 写为段素贞)、段思廉、段寿辉、段正明、段 正淳、段和誉、段正兴、段智祥等9位选择禅 让王位、出家为僧,加上只当了1年国王就被逼逊位、到寺庙出家的段思英,足足有10位国王,占总数四成半,这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绝无仅有的。

在金庸小说中风流倜傥、大放异彩的段誉, 其原型是大理国第16代国王段和誉(又名段正严)。与小说中描写不同的是,段和誉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帝王,史书记载其“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受到西南诸小国、部落的尊崇,并与宋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有部将当众辱骂他,他却没有惩罚对方,还在其死后为其举办丧事、超度亡魂。对于刺杀他的两名低级军官,他赦免了对方,并在他们羞愧自杀后建起了“义士冢”。

段和誉26岁即位,在位长达39年之久, 但因无法改变高氏相国专权的局面,且4个儿 子为王位明争暗斗,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倍感心力交瘁,于是禅让王位,到无为寺出家, 法号广弘。晚年时期,他住持无为寺的寺务,重修罗汉堂,自凿寺庙历代高僧像。后来,他 又住荡山、崇圣寺,94岁圆寂,成为大理国最长寿的国王。

1253年,忽必烈远征云南,兵分3路向大理国发起进攻,掌控大理政权的相国高泰祥力主抵抗到底,但他们的兵力无法阻挡蒙古铁骑的冲锋。战败后,大理末代国王段兴智逃亡昆明,羊苴咩城被蒙古军占领,部分建筑物被毁。高泰祥被俘后拒绝投降,被蒙古军斩首于五华楼。忽必烈认为他是忠臣,予以厚葬,将高氐子孙封为姚安、鹤庆等地方的土司,承袭30多代。

△云南大理洱海湖畔,2006年2月。△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1997年5月。

1254年,忽必烈班师北还,大将兀良合台则留在这里继续攻打大理各部,于当年秋天生云南大理洱海湖畔,擒段兴智,北送蒙古汗国。蒙哥汗对段兴智施以怀柔手段,赠送金符,任命为大理总管,继续维持在云南的管治,职位世袭罔替。段兴智发现比起在高氏相国掌权下当傀儡国王,归附蒙古要舒服得多,于是对蒙古人十分忠心,多次参与蒙古军队的作战行动。

元朝建立后,为加强对云南的控制,于 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治中庆路(今昆明), 统有37路、5府,大理成为其中一路。白此, 云南的行政中心迁往昆明,取代了羊苴咩城扮演了500年的角色。大理总管与元朝镇守云南的云南王、梁王,为争权夺利数次爆发激战, 大致划定了双方的势力范围。至1382年,先后有13位段氏子孙出任大理总管,对大理等地的管治长达128年。

大理城的兴建

在大理古城,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一道道雄伟的城门楼。一些城门楼的屋顶采用了中国宫殿建筑中较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具有鲜明的明朝建筑特色,远远看去既气派又威严。登上宽阔的城墙,透过一道道青砖堆砌的垛口,似乎看到了昔日站满骁勇兵士的那种势不可挡。 穿行在城门洞中,墙壁满是坑坑洼洼,部分砖石裸露在外,写满了历史的沧桑。

这些城门楼,大多始建于1382年。此前, 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遣使臣前往云南与梁王、大理总管谈判,却被忠于元朝的他们所杀害。 1381年,朱元璋决定以武力征伐云南,任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 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领兵力达30万。 经过接连作战,明军击溃了梁王的兵力,梁王自缢而死。1382年春天,明军攻克大理,末代大理总管段世等人被生擒后送往南京,被朱元璋赐以官职。

明军从云南班师回朝,留下沐英在此镇守。 沐英的身世十分坎坷,8岁时跟着母亲出来逃避战乱,不幸的是母亲死在了逃难路上,他就成了 一个小乞丐,讨饭时遇到朱元璋。朱元璋对他十 分同情,收为义子加以栽培。此后沐英屡立战功, 被授予西平侯的爵位。沐氏成为大理乃至云南新的主人,在此经营长达260多年,他们始终对明朝忠心耿耿,为巩固边疆作出了贡献。

明朝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属云南布政使司,领4州、3县、1长官司,设大理、洱海二卫指挥使司。为加强管治,明朝采取了改土归流、课以重税、大规模移民屯田等措施。同时, 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将大部分历史文化典籍收缴后销毁,有关南诏和大理历史的碑记木刻也尽可能砸毁,要求当地人以汉语交流,逐步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礼乐教化来取代传统价值观念。随着“圣化”政策的推行,大理白族的风俗习惯慢慢与汉人类同。

在羊苴咩城基础上,明朝主持修建了新的大理城,旧城遭到废弃,目前仅存部分城墙遗 址。据文献记载,新修建的大理城规模壮阔, 方圆12里,城墙高2丈5尺,厚2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其中,南城门楼是四门之首,称为“承恩楼”,亦称“双鹤楼”, 是大理城的象征;东城门楼因面向洱海,被称 为“通海楼”,亦称“洱海门”;西城门楼因面向苍山,被称为“苍山门”;北城门楼称为“安远楼”,亦称“三塔门”,即通往崇圣寺三塔之意。从古城布局图可以看出,南北城门楼相互对称,但东西城门楼却是左右错开的,城市的中心偏西,这些都是白族建筑“东西南北不取中正”的鲜明写照。此外,城的四角还有角楼, 分别称为颖川、西平、孔明、长卿。

大理的城门楼、角楼及其它古建筑,不少都在战火中遭到焚毁,后又重建。比如,位于古城中心的五华楼,建成时是南诏的国宾馆, 在明军进攻大理时被焚毁,明朝修建大理城时予以重建,但其规模格局远远逊色于南诏时期的金碧辉煌。清朝时期,针对大理城门楼、城墙等损毁较多的情况,多次发起修缮,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1692年。此外,1925年3 月16日.大理发生7.1级地震,对大理古城内 外的诸多古迹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害。今日我们所见的大理城门楼等古建筑,很多是20世纪70、80年代重修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 努力还原历史的原貌。

反清的抗争

在大理古城复兴路南段,古色古香的总统兵马大元帅很能引起人们的探访兴致。走过气派的大门,大殿上悬挂有总统兵马大元帅杜文秀亲自撰写的楹联:“天生英雄扭转中原世界; 地出豪杰戳破胡儿乾坤。”整个元帅府建筑格式仿照皇城。这个元帅府,反映的是大理人民 反抗清朝统治的历史。

明末清初,云南地方政权剧烈变动,先后 经历南明永历小朝廷统治、孙可望等“大西军” 占领、吴三桂割据统治的时期,直到康熙年间,平息吴三桂叛乱后,才实现了清朝对云南的绝 对控制。清朝沿袭明制,在大理设大理府,府城所在地为大理城。随着社会制度的安定,大理的工商业得到持续发展,城内的店铺越来越多,比较有名的有48家,主要从事皮革、缝纫、造纸、金银首饰加工、铜铁器、大理石加工等行业。特别是当地白族等少数民族,从上到下有一整套特有的服饰,到处可闻敲击金银器的声音。这一阶段,城区居民达到1.3万余户,市场内外都热闹非常。

然而,近代以来,清朝腐朽落后的统治,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诸多灾难,官民之间的矛盾持续积累。伴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在全国的兴起, 老百姓的抗争意识越来越强。1856年云南少数民族因争矿起衅,清政府处置失当,激起民变。 杜文秀在蒙化揭竿而起,乘着云南提督文祥出兵镇压楚雄起义军、大理兵力空虚的大好时机,一举攻克大理。其后,杜文秀被起义军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他把云南提督府改造为自己的帅府,建有大门、二门、正堂、议事厅、南北花厅、书房等,四周设有围墙,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落。与此同时,彝族农民领袖李文学在哀牢山区发动起义,被推举为彝家兵马大元帅,与杜文秀起义遥相呼应。

△崇圣寺三塔△洱海

杜文秀趁着清王朝全力剿灭太平天国、无暇南顾的有利时机,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势力,其统治范围最广时东至楚雄,西至腾越,南至耿马,北至丽江等地,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诸侯。 他还策动20万兵力东征,意图进攻昆明,但最终遭遇失败。

清政府全力剿杀太平天国之后,得以集中力量来应对杜文秀的这个地方政权。经过大理、 凤仪、下关、巍山等地连番的战斗之后,起义军的力量不断被消耗。1872年,清军发起了对大理城的围困,李文学派遣兵力予以救援,但被清军击溃。当年底,清军以地雷爆破东南城墙,攻人大理城内。杜文秀突围失败,自觉大势已去,服下毒药后前往清军营地,被清军杀害。2年后,李文学也在清军围剿中牺牲,坚持近20年的云南反清斗争宣告失败。清朝在占领大理城后,加强了对当地的控制。

辛亥革命时期,大理清军参加了起义,成 立“大理自治机关总部”。此后,大理驻军还 参加了“二次革命”等运动。抗战时期,大理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军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牺牲。解放战争时期,大理多个地区成立了武装小分队, 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1949年12月, 大理宣布和平解放,揭开了历史的崭新一页。

特有的民俗

在大理古城,除了逛那些古色古香的街道、 店铺,我们还可以感受白族的特色文化。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是白族特有节日 “绕三灵”,相传起源于南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每到节日,洱海周边百余个村落的白族百姓,都要身穿民族盛装,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汇聚至大理古城南门的城隍庙,从那里出发,载歌载舞巡游3日。第1日先经“佛都” 崇圣寺三塔,沿苍山脚向北“绕”到喜洲庆洞 庄的“神都”圣源寺;第2日经喜洲各村庄,绕到“仙都”金圭寺;第3日则是绕到大理城东的马久邑村,在此地的本主庙歌舞、祈祷后 尽欢而散。这一节日源于白族的特有宗教本土信仰,最早是为了在栽种水稻前祈雨,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在已加入诸多民族元素和喜庆成分,包括跳霸王鞭、八角鼓舞、唱曲对歌。每个歌舞队列领头者均为男女巫两人,一路边舞边唱,表达着男女之间炽热的情感。 2006年,“绕三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月街”也是值得一看的民俗。这一节日又名“观音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由早期的宗教活动逐步演变为文化展示和物资交流活动,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观看赛马、欣赏舞蹈、品尝民族食品、购买特色礼物等等,丰富的活动定会让你感觉不虚此行。

此外,农历四月十五日在蝴蝶泉边举办的蝴蝶会,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的火把节,秋收时节的尝新米节,农历七八月份的耍海会…… 丰富的节日文化活动,让外地游客对白族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大理砂锅鱼、邓川乳扇、喜洲粑粑、烤茶、白族三 道茶等美食饮品,也让人大快朵颐。

在大理几天的时间,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踏上归途之时,总感觉还有很多自然景观没去看,还有很多历史人文没去探访。这样的遗憾,看来只有等待下次来大理时才能弥补了。

 

作者:    李祝姮

来源:《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