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里为什么很少看到汉语音译?

自从与国际接轨之后,英语中的许多词汇摇身一变,成为了汉语的一部分,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比如啤酒(beer)、扑克(poker)、逻辑(logic)、歇斯底里(hysteria)、引擎(engine)等等,有一些词甚至连我们都已经分不清到底是汉语中所固有的,还是外来的了。

但相比较而言,英语中的汉语元素却少得可怜,除了似乎相当于中国代名词的Kung Fu(功夫),以及像是Kung Pao Chicken(宫保鸡丁)这种菜名以外,能够成为英语中常用词的汉语可谓少之又少。那么,是不是因为英语本身比较“排外”,不像我们的汉语如此兼容并包,才导致这样的情况呢?

有容乃大的英语

事实上,和我们想象的恰恰相反,英语其实是世界上最具有兼容性的一种语言,近80%的英语词汇都是自世界各地各种不同的语言与方言中吸收借鉴而来。正是因为这样,英语才能成为人们共认的“世界通用语”。

英语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的类型有很多种,我们最容易分辨的一类就是保留来源语原有的发音和拼写规则的那一类词汇,比如汉语中的kungfu、kowtou、jiaozi;法语中的cul-de-sac(意为死胡同)、résumé(简历)等,它们虽然和英语一样也都是拼音文字,但是或在拼写规则上、或在外形上与英语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很容易被分辨出来。

不过这样的词并不是英语外来词汇的主要部分,很多进入英语系统已久的外来词汇已经在时间的洗礼中脱下了自己曾经具有民族特色的“外衣”,从外来户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本地人,再想从外观上一眼就分辨出来已经不可能了,比如我们在启蒙学英语时便会接触到的cup和change两个单词,无论是拼写还是发音规律都遵循着英语的语言规则,但其实它们却都是实打实的“外来户”,前者来源于拉丁语的cuppa,而后者则来自法语的changier。

另外还有一些外来词汇或短语,是由英语从其他语言中翻译过来的,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翻译自汉语的一句“long time no see”,也就是好久没见,这句话在最初时还是英语老师教导我们不要说中式汉语的反面案例,但没过几年,却成了英语中的新鲜词语,着实让国内的一批英语老教师们大跌眼镜。

可以说,英语这种语言绝对当得起“有容乃大”这四个字的评价。无论是与英语有着不同书写系统的语言,比如阿拉伯语、伊第诸语;还是与英语文化有着差异极大地区的语言,比如印度语和日语,甚至在历史的某一时期,与英语国家对立的国家的语言,比如二战期间德国的“flak”(高射炮)、冷战期间苏联的“samizdat”(地下出版物)等等词汇,都成了英语的一部分。

但是英语从汉语中借鉴的词汇却又如此之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中国崛起有点晚

排除了拼写问题、文化差异、英语的包容性等等原因之后,我们静下心来思索,竟然发现,如果说英语中的汉语词汇为何如此罕见,其原因似乎简单地有些难以置信,那就是——中国崛起的有点晚。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在英语的词汇中,日语的元素是相当丰富的,比如柔道(judo)、haiku(俳句)、kabuki(歌舞妓)、sushi(寿司)等等,都是日本语中的常用词汇。甚至像禅(zen)、豆腐(tofu)这种源于汉语的词汇,也是通过日语被吸收进了英语的词汇系统。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因为英语国家更加偏爱日本话,而是因为日语的崛起比中国早了100多年。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走上了自己学习西方的崛起之路。之后,日本又通过世界大战让世界再一次认识了自己,二战之后,日本大量地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从模仿到创新,从创新到超越,让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小小岛国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强国。这一过程整整持续了将近150年。

而中国的崛起则要晚得多。在1840年之前,虽然偶尔也有外国人来到中国“交流访问”,但大多是一些个人行为,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使自己与世隔绝,杜绝了世界认识自己的机会。之后,虽然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但是那时的中国在侵略者眼中看来完全是一块“肥肉”,根本没有与之平等对话的机会。

直到20世纪中叶,世界通过二战才真正开始认识中国,而中国真正的崛起也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样看来,虽然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GDP位列全球第二的大国,但它进入整个“世界社交圈”的时间还太短,英语系统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准备接纳汉语元素。

接纳语言等于接纳文化

有人或许要问,吸收语言元素怎么会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呢?难道借词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吗?事实上,接纳外来词汇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英语系统在接纳汉语词汇的同时,也相当于在接纳中国的文化。

近几十年,随着中国与英语国家的交往加深,英语国家的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深,在英语系统里,有一个汉语词汇变得非常“火”,成为了英语国家之人与中国人交往时必备的词汇,这个词就是“guanxi”(关系)。

和以陌生人社会为基础的西方契约式国家不同,中国的文化完全是建立在古代的礼教制度以及宗族制度之上的,这就意味着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比西方复杂得多。“有关系好办事”在中国不仅是一句话,更是一种现实。

那么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请客、吃饭、送礼等方式是我们最常应用的,这也催生了中国所特有的“酒桌文化”、“送礼文化”等在外国人看来非常怪异的文化习俗。但是所谓入乡随俗,当外国人来到中国,与中国人交往后,他们才发现,在中国如果你不能适应这种“关系网”,那么你必将会寸步难行。这样一来,就导致很多外国人在与中国人交往时,也学会了像中国人一样“拉关系”,而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化也慢慢被外国人吸收了。

这说明,要把外来词汇融进自己的语言里,绝不仅仅是将这个词汇写进词典中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今天,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的文化也将随着汉语闯入英语体系,融入进英语的文化系统当中。据欧洲人的精确统计,自1994年以来,来自中文的外来词占到英语中外来词总数的5%—20%,比例高于所有其他语种。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被接纳进英语系统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而中国文化也必将被越来越多的英语使用者所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