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背后

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背后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即将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会面、以期最终解决半岛核问题之际,国际局势观察者们曾一度乐观地认为全球防止核扩散的努力将得见成效——让人没想到的是,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又在亚洲大陆的另一侧捅了马蜂窝。

5月8日,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将退出2015年10月达成的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多国协议。此份协议在历经艰难谈判后由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外加德国和伊朗签署,被认为是奥巴马总统任期内相当重要的外交政治遗产。

协议签署后,伊朗核问题得以告一段落,也给中东和平进程带来了一丝曙光。然而眼下特朗普单方面撕毁协定。令地区局势再度陷入不确定中。伊朗方面已经威胁要重启铀浓缩项目,美国则称会对伊朗实施严厉的制裁。

尽管特朗普已经向世人证明他并不惮于做出惊世之举,但此次退出伊核协议还是被认为是他上任以来最令人难以接受、最过激的一次政策变动。撕毁协议不仅让伊朗重新陷入经济和政治困境,也让美国的国际信誉大打折扣。

《纽约时报》援引韩国釜山国立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克利的分析指出,特朗普退出伊朗协议的举动证明美国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谈判对象,不能指望它会遵守国际谈判中的契约精神。

彭博新闻网则以“怪不得伊朗人会憎恨美国到骨子里”为题撰文称。如此鲁莽又蛮横的行事风格只会令伊朗国内再度产生反美情绪,强硬派则有机会顺势上位,向伊朗人民讲述美国利用霸权在国际舞台上为所欲为的一贯作风。

正因如此,包括美国传统盟友英法德在内的多方都对特朗普的行为表示震惊和失望。德国《明镜》周刊以特朗普竖起中指的漫画配以“再见欧洲”的标题作为最新一期的杂志封面,暗示特朗普此举对美欧双边关系的“灾难性打击”。

BBC网站分析称,特朗普不惜开罪多方有多重考量。比如通过制裁和打击伊朗将有助于推高国际油价,这和目前美国经济复苏路线的走向是一致的。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一心要复兴传统化石能源,推高油气价格将带动美国的消费和生产增长,企业利润上升,通胀上升,经济繁荣。

除此之外,特朗普政府里越来越密集的“鹰派”人事部署也使得其决策不可避免地往极端强硬化方向走。新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长期以来主张对伊朗采取极其严苛的制裁,并对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不屑一顾。博尔顿曾多次呼吁美国直接对伊朗开战,打击该国的核设施。

半岛电视台报道称,博尔顿曾在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期间游说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莫法兹,希望以色列对伊朗宣战。韩国《中央日报》则分析认为,博尔顿意在给朝鲜方面一个“下马威”:希望朝鲜明白,去核化进程要按照美国的意志和步伐来进行,不然就算签订了协议,也可能随时被撕毁。

有趣的是,美国坊间还有传言说特朗普此举不过是为了报复奥巴马。特朗普上任以来的许多政策都被视为是以摧毁奥巴马的政治遗产为导向,比如“奥巴马医保”等。《华盛顿邮报》撰文称,奥巴马曾在2011年白宫记者晚宴上拿特朗普“开涮”,取笑了他的头发和他那时主持的电视节目真人秀等。特朗普因此“怀恨在心”,立志要竞选总统来报仇雪恨。

在许多国家都反对特朗普贸然举动的同时,以色列是少有的支持者。事实上,在约翰·博尔顿从白宫决策圈内部向特朗普吹耳旁风的同时,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则以利益攸关方的角度,不停地向特朗普兜售“伊朗就是不靠谱”的观点。

内塔尼亚胡是主张对伊朗强硬的代表,他对奥巴马任期内的许多中东政策都表示不满,甚至因此使得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处于长时期的冷冻状态。2015年3月,内塔尼亚胡在伊核协议签署前夕访美并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期间对可能达成的伊核协议表达强烈反对。奥巴马当时批评内塔尼亚胡是到美国去“砸场子”。

当年10月。伊朗核协议最终达成,内塔尼亚胡开始一刻不停地向外界宣传这份协议有多么可笑,并声称伊朗一定会作弊。

特朗普的上台终于给了内塔尼亚胡翻盘的机会。在特朗普的中东政策里,用“一边倒地偏向以色列”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特朗普上台之后赠送给以色列的“大礼包”是很多美国前任总统都不敢随便“乱送”的,比如美国早前承认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首都并将美国大使馆迁往耶路撒冷。

因此,内塔尼亚胡可以算是此次特朗普撕毁伊核协议背后的重要推手之一。

大约在特朗普宣布退出协议的一周前,内塔尼亚胡在特拉维夫进行了一次“戏剧性的演讲”,内容大致是向外界揭露伊朗如何作弊,演讲内容的许多部分后来都被特朗普加以引用,以证明自己决策的正当性。

4月30日当天的这场演讲中,内塔尼亚胡运用了许多科技产品发布会中才会用到的展示技巧,并配以引人入胜的演讲文稿,只为了向国际社会说明一个要点:伊朗在撒谎和作弊。“你可能知道,伊朗领导人一再否认发展核武器……今晚,我来告诉你,伊朗在说谎,不是一点点。”他说。

内塔尼亚胡介绍说以色列情报机构搜集到了非常全面的资料,以证明伊朗在签署协议后并没有停止相关的核研究。话毕,他拉开了藏在演讲台一旁的两个大柜子,里面真的装满了各种纸质文件和光碟。

许多媒体评价称内塔尼亚胡的此次演讲是一场“非常完美的秀”,尽管他所陈述的很多“惊天大发现”是国际社会早已知晓的事实。“这场演讲无非是用大惊小怪的口吻把伊朗核问题再炒作了一番。”半岛电视台网站评论说。

《大西洋月刊》的皮特·博纳特撰文认为,内塔尼亚胡和特朗普实质上“惺惺相惜”,都是非常善于演戏来达成政治目的的人物。文章回顾历史称,内塔尼亚胡早年间也是电视人物出身,他非常懂得怎么塑造自己的形象。

无论如何,内塔尼亚胡领导的以色列暂时成为了这轮角力中的“最大赢家”,尽管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美国国防部在内的机构出具的定期报告都已经证明他的演讲中并无任何“干货”可言。

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不到一周,其直接后果就开始显现。5月10日开始,以色列开始向伊朗驻扎在叙利亚境内的军事目标发动打击,以报复早前伊朗对以色列占据的戈兰高地的袭击。戈兰高地原本是叙利亚的领土,但在1967年后被以色列占据至今。

自从叙利亚战争以来,以色列和伊朗这两大地区性力量就在打着“代理人战争”。同属什叶派的伊朗和叙利亚阿萨德政府结成同盟。对德黑兰而言,介入叙利亚内战,就是想要稳住阿萨德这样一个可靠的什叶派力量。德黑兰不仅提供资金、武器、情报,还向叙利亚派遣军事顾问和军队。

另一侧的以色列虽然摇摆不定,但不时有消息证实以色列官方和一些叙利亚反对派之间的联络以及前者对后者的物资和武器输送。对以色列来说,伊朗军事力量在叙利亚境内的壮大对其百害而无一利。以色列的死对头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也是伊朗支持的什叶派军事力量,伊朗向西扩张和真主党“会师”的可能让以色列人不寒而栗。

如今,特朗普在以色列的“唆使”下撕毁了伊核协议,让脱离制裁后不久的伊朗再度面临被国际社会封锁的危险,使得以伊之间的矛盾升级,双方在叙利亚境内的暗中较量也终于摆上台面。前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马丁·英迪科表示,伊朗和以色列之间已经不再是“代理人战争”,而是直接对抗。

法新社说,本轮对抗是伊朗跟以色列远程对抗数十年来,首次直接攻击以色列目标。以色列对伊朗的还击则是2011年叙利亚内战以来最激烈的一次。

历史上,伊朗和以色列之间并非一直都是宿敌。在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前,以伊双方甚至有过较长时间的“蜜月期”。在以色列成立后,伊朗也是第二个宣布承认其存在的穆斯林国家。在面对周边阿拉伯产油国的封锁下,伊朗一度是以色列最大的石油供应国。以色列也帮助伊朗发展农业技术并向伊朗出口武器装备。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以色列和美国一道成为伊朗的敌人。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同盟关系也让以色列对伊朗恨之入骨。

叙利亚战争以来,伊朗加大了在这个以色列邻国境内的军事存在。BBC记者乔纳森·马库斯认为。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战略竞争始终是十分明显的。伊朗希望在叙利亚境内建立军事力量,好开辟新的战线,从另一个角度打击以色列。而以色列的目标就是防止伊朗这样做。

俄罗斯军事专家库茨涅佐夫则表示,以伊双方其实都不愿意见到冲突升级成全面战争的情况。库茨涅佐夫表示,伊朗在遭遇外交重大挫折(伊核协议被美国撕毁)以及可预见的制裁的局面下,不会愿意再卷入一场战争;而对以色列来说,鉴于黎巴嫩真主党所掌控的军事力量已经壮大许多,对伊朗开战后将会遭受到来自真主党的“前所未有”的打击。

作者:张晓东
       来源:《看世界》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