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27岁的王勃究竟是如何死的?

公元618年,隋唐国公李渊于长安称帝建唐,辉煌的唐朝和唐诗就此拉开序幕。唐朝出了无数诗篇,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直到公元676年,一个年轻人无意的溺水……他的名字如惊雷闪电,迅速划破这厚重幕布。

这一年冬天,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当唐高宗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不禁拍案叫绝,高声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

左右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

王勃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神童之一,6岁的时候,他就能够写诗:“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那年,在读了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提笔写下了《指瑕》,指出颜师古的错误。十六岁便考中及第,授职朝散郎。王勃的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是千古佳作;他的诗歌则以五律和五绝为主,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不世经典。天才与时运,把王勃推上了“初唐四杰”头把交椅的位置。

王勃十六岁,应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作文章《斗鸡檄》而被赶出沛王府。于是王勃利用三年时间,游历巴山蜀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这次不但赔上终身的仕途,甚至连累父亲被贬到偏远的交趾做县令。

关于唐代大诗人王勃有几种死因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前往交趾探望被贬官的父亲王福畴,于归程途中突遭海上风浪,行船被风浪打翻,因而溺水致死。一代奇才王勃年仅二十七岁的生命,就此埋葬于南海的滔滔浊浪之中,空留后世无限惋惜。

新旧《唐书》记载,导致王勃二度被贬的直接原因,乃是因为其恃才傲物,不通人情世故,而遭同僚嫉妒所致,从这段记述中不难看出,王勃虽有才名,然而为人放浪不羁,缺乏政治手腕,在朝中人缘不佳。就任虢州参军期间,官奴曹达被杀一事,后人普遍猜测是有人设计陷害王勃,亦或者根本子虚乌有。可是不管怎么说,这次的祸事,虽遇赦而未令其丢掉性命,但还是直接宣告了王勃仕途的终结,同时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可怜年迈老父,因儿子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饱受困顿之苦。上元三年初夏,王勃风尘仆仆赶到交趾去看望父亲,返程途中溺水,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亦有说法称王勃当时落水却并未死,然而因为沉船而至惊吓,落下了病根,被人救起后一度缠绵病榻,再加上回京再入仕途无望,愧对父亲,未过多久,也便郁郁而终。

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被贬的愧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以看到王勃身为人子内心的强烈愧疚和自责。

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此时此刻的王勃,内心世界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过了不久,王勃便踏上了回家的归途,就在回归途中,命绝于海。这里也让人对王勃溺水而死产生了质疑。在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1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

是矣非矣,王勃的具体死究竟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满怀愧疚,悲愤自杀,抑或是愧疚满怀,抑郁而死,亦无从查考。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