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 , 无梦到徽州”,城市中的徽州文化有着怎样的吸引力?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明代汤显祖笔下的徽州,是文人的徽州,这里不止有天下无双的黄山,还有那些散落在黄山脚下的古老村落,和那些发生在古老村落的故事。

一梦到徽州

白露

来到宏村,其实无所谓景点,整个镇子信步一走,都是一幅画。

宏村,是黄山脚下的一座小镇,清秀的山水之间,这座小镇安于一隅之中,仿佛世外仙乡一般,每个人到了这里都会赞叹一声,这里简直就像一幅写意山水画一般的存在。

当年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在这里取景,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片中那些如诗如梦的中国山水也随之走红,比如竹海,比如宏村。

宏村被称为画里的乡村,粉墙黛瓦,背靠青山,临湖而居,真的很美。宏村与另一座小镇西递常常被一同提起,因为古镇布局工整,结构巧妙,建筑物精巧且保存完好被收纳进联合同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始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中国典型的徽派风格小镇。有趣的是宏村有名的景点大多与水有关:南湖春晓、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

宏村的水系也是最妙之处,它依照牛的形象设计,引水被视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家家户户都可以很方便地用水,

“牛肠”在流入村中后进入月沼,月沼也就是《卧虎藏龙》取景的地方,这里被称为“牛胃”,然后又穿街度巷,流到村外的“牛肚”——南湖,最后回到河中,可以说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在镇子里蜿蜒多变的水系和白墙黑瓦,屋檐飞起的传统徽派建筑构成了宏村的主要景观。水光潋滟的一池碧水,映照着秀气的白墙黑瓦,纯净得不可方物,挺拔的树木掩映着小巧的房舍,树冠好像笼罩着一团绿色的烟雾。如果是赶上下点漾漾细雨,倒是会让人觉得从那些小巷之中,会走出一位丁香花一般的姑娘,让你想念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来。而在有月亮的夜晚,那些华灯初上的一个个小院子和被野花绿草围绕的小池塘,又让人想起“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句子。

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

宏村其实无所谓景点,整个镇子信步一走都是美的。因此,游览宏村最佳的方式,就是在小巷子和小桥流水中,感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景象,这样的清新婉约的风景,大概一般只在梦里才能见得到了。再次过滤流入河床,宏村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宏村美得婉约,风景又很有特色,所以常常可以看到许多来这里写生的学生,和背着单反相机扛着三脚架的摄影爱好者。

徽州古民居也是宏村的明珠,其中清代盐商建造的“承志堂”是个中翘楚。这座深宅大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是歙县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在这样的村落中,气魄是很宏大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盐商的富有。这座建筑物是砖木结构的,房子的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无不是雕梁画栋,除了建筑物本身的完美结构,承志堂最值得称道的还有这些无处不在的木雕。其中前厅额枋上的一幅“唐肃宗宴官图”木雕,宴会上各色人等面貌情态动作各异,雕工之细腻传神,令人不断惊叹于古代中国工匠的技艺之精湛,当然同时也被徽商的富庶所倾倒。承志堂作为景点开放,而其他庭院深深的高墙深宅,则有很多已经被经营成民宿青旅,深得城市小资人士的喜爱,可以亲身住进这样的院落中,感受当年的人是如何生活起居,可以说是一梦到徽州了。

信步宏村,看着眼前仿佛水墨丹青般的地域,街巷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窍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划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一番凝重、沉静的效果。仿佛体验到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七座牌坊,古人的价值观

林一

听一曲黄梅戏,去找寻徽州女人们的影子。

由于小时候电视剧看多了的缘故,说起牌坊,总会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压在心头。

彼时的婆妈剧最典型的一个题材,就是寡妇为了守节,被家族和社会压迫得根本抬不起头来,间或叙述一些烈妇的可怕故事,什么被人看一眼就要划花自己的脸,碰到手就要把自己的手砍掉云云,几十集都在哭哭啼啼,悲悲切切。

其中的一个关于牌坊的故事莫过于琼瑶阿姨的《烟锁重楼》,剧中的女主角温柔贤淑,知书达理,无奈所嫁之人却是中山狼,婚姻生活极其不幸福,后来丈夫因故去世后,年纪轻轻就被崇尚贞节烈妇的婆婆和族长众人要求守节,以换来一座贞节牌坊光宗耀祖。女主角只好忍辱负重,放弃自己的真爱和自由,困锁在一座座的牌坊构成的牢笼中,异常惨烈。

电视剧中出现的一列蜿蜒排开,顶天立地的大牌坊非常抢眼,成为剧中的关键场景,而这部电视剧取景地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棠樾村。

棠樾村以牌坊群闻名于世,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张名片,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组成,对电视剧儿童来说,亲眼见到这组牌坊群还是相当震撼的。碧空如洗,一座座牌坊伫立在棠樾村的村东大道上,周围均无高大建筑,都是草地田野村舍,因此凸显得列阵排开的牌坊们气势无限雄伟。这七座牌坊都属于自从南宋就居于此地的鲍氏家族,位于棠樾村的村东大道上,分别建于明代和清代,是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但是它们并不如同电视剧里描写的那般通通属于家族中的守节烈妇,而是由忠、孝、节、义几个不同元素构成。

牌坊是古代为表彰功勋、品德卓越的人士或守身如玉的女性而建立的,所以每一块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在当地村民导游的一再央求下我还是答应请其中的一位做了讲解导游,每一座牌坊在她的讲述中都是一小段鲜活的历史,可惜记不住那么多。

七座牌坊分别为: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每一座牌坊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牌坊的旁边立有说明,讲述这旌表了鲍氏族人的种种善行的来龙去脉,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所看重的价值观,尤其是明清以来重视程朱理学的风气——程朱理学的发源地正是徽州。

牌坊中的两座贞节牌坊,分别是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和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鲍文渊继妻吴氏22岁嫁入夫家做了继室,当时小姑生病,她日夜护理,29岁丈夫就去世了,她立志守节,抚养前妻所生的孩子,直至其成家立业,又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其寿终正寝,自己年老之后还修好亡夫的祖坟。继室本来是不能立牌坊的,但是她的所作所为打动了当地的官员,所以为她破了规矩,立了牌坊。不过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为了规矩找补了一下: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以今天的价值观来看,这样的善举虽然令人感念,但是封建社会对女子地位上的压迫,还是令人颇为唏嘘。而另一个贞节牌坊的主人江氏,26岁守寡后一直守节,把儿子培养成了当地的名医,到了她80岁的时候,族人为她请旌,从26岁到80岁,一个女人的一生就化为了这座高大的贞节牌坊。

三座孝行牌坊分别是鲍灿孝行坊、鲍逢昌孝子坊、慈孝里坊。明代鲍灿侍母至孝,老母双脚有病疽,他就用嘴吸吮母亲双脚上的血脓,直至痊愈。鲍逢昌的孝行也是类似,父亲在明末清初战乱中离家多年杳无音信,14岁的鲍逢昌便沿街乞讨千里寻父,才在甘肃找到了父亲,其时父亲背部生了脓疮,他就自己亲口吸吮脓液为父亲疗伤,并把父亲带回家中,回家后母亲又卧病不起,鲍逢昌便割下自己的腿肉为母亲做药引,母亲的病竟然真的好了。都可谓是孝感动天。而慈孝里坊的故事则发生在更早期的宋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被乱军抓获,二人要杀其一,于是父子二人争相求死,竟然感动了乱军,最后也不忍杀这父子二人,后来也获得了牌坊的表彰。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也曾经到这里游览过,并且再次官方褒奖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另外两座牌坊分别为忠和义,一座属于孝子鲍灿的后人鲍象贤,因为廉洁自律又忠心为国,所以获得牌坊并死后追封为工部尚书。据说在忠孝节牌坊都获得之后,鲍氏家族还缺一座义字牌坊,于是传到鲍氏家族的鲍濑芳时,做官做到两淮盐运使,为了求得“义”字牌坊,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如此大的善举自然获得了一座乐善好施的牌坊,凑足了“忠孝节义”四个古人非常重视的价值典范。

从小陪在外婆身边,就听着黄梅戏,浅吟低唱间,渐渐对这片土地有了模糊的印象,长大后怀着这丝情怀,特意去看了韩再芬老师的《徽州女人》,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黄梅戏《徽州女人》久演不衰,已经在全国各地连演400余场,成为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剧目,也成为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取材于版画家应天齐的一组版画,讲述了100年前发生在徽州一个闭塞村落中的凄美故事——十五岁的少女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坐上花轿,却在婆家开始了对未曾谋面的丈夫的漫长等待。一部剧,就把与世隔绝的徽州古民居的女人们的生活艰辛呈现在当下舞台,在等待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悦与痛苦、渴望与焦虑、坚守与动摇、生存与死亡的心理历程和生命体验,刻画了一个徽州女人的人生传奇。或许,在以前观看这部作品不会有那么深刻的触动,现在看着眼前的这片土地,仿佛更加让人动容,让人唏嘘。

这些牌坊对于家族乡里乃至个人都是一种褒奖,有着光宗耀祖的作用。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古人价值观中的忠孝节义都有值得商榷的部分,但是获得牌坊之人的所作所为,如孝敬老人,善待族人,将后代子孙抚养成人并培养成人才,又或是福泽乡里,修桥铺路,兢兢业业工作,廉洁自律,却都是值得传承和提倡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今天的人在观看这些牌坊的时候应该得到的感受吧。

黄梅戏剧作《徽州女人》中,大家族的族长在商议是否让儿媳改嫁,最后得出的结论却还是“等”。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