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辽军不可战胜?辽景宗两次亲征军事失败略述

编者按:说起北宋为何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很多人给的解释都是辽朝有着大量的优良马匹,可以凭借着骑兵的高机动性在境内建立起弹性防御体系,并通过较强的野战能力与机动能力击垮对手。因此,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与雍熙年间的两次北伐战役,都不免因此败北。那么,辽军就这么不可战胜吗?

▲辽军南下的主要路径(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自961年至979年,在北汉战场之上,辽军在边境的常备队曾多次入援北汉,但除了乾德元年末那一次之外,其余时刻基本在石岭关与定州地区被宋军击退。当其后辽朝组织大规模援军南下入援北汉之时,宋军已基本从北汉境内撤出。原本宋辽一直试图将军事冲突的范围限制在北汉境内,但在太平兴国四年(979)以后,双方之间的矛盾顿时上升到了全面战争。979年,宋军在幽州与高梁河遭遇败绩,随即向镇定方向撤军,其后以崔翰与孟玄喆驻守定州、李汉琼屯兵镇州,崔彦进等屯兵关南,潘美驻于河东策应与组织代、忻方向的边防,守住辽军南下的几个路径,防范辽朝实行军事报复。

当年九月,辽景宗遣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耶律抹只等各率所部兵作为主力,从幽州出发过易州向镇定方向开进;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善补领山西兵东行,试图牵制河东宋军。宋镇定方向将领刘廷翰、崔翰、赵延进、孟玄喆、李继隆等率兵向北行军,于满城遭遇辽国大军。此时的辽军背靠西山坑谷,前行后撤均较为困难;又前临徐河,军队,尤其是骑兵的战术动作因地理限制难以展开。

▲图中红色线所圈入部分是宋辽在河北地区冲突的几个重要地点

与此相反,宋军从镇定方向出发,沿线畅通,故而得以在辽军入侵后迅速前往,并在徐河展开阵势;高阳关(即关南)守军崔彦进也率军北上黑芦堤转向西进,往辽军后方进发(《宋史·卷260》)。若形成夹击,则辽军进退两难,必然惨败。当时,辽军统帅韩匡嗣试图抢下徐河桥头并向南推进,以方便战术动作的展开,但却被宋军所击败;辽军不得已欲沿易山方向撤退,然而韩匡嗣所部行至遂城之时,却遭崔彦进大军突袭,其后渡河而来的刘廷翰、崔翰所部宋军与崔彦进大军前后夹击,辽军遭受大败。

韩匡嗣本欲在宋军集结之前迅速渡过徐河,以便发挥骑兵的优势沿纵深方向切入宋境;或是夺下徐河至满城沿线,使宋军无险可守。但由于对形势的预估出错,致使辽军发生了这一次军事失败。在此后不久,辽军在河东方向和关南方向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也同样遭受了失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宋史·卷4》),捷报在十一月之时陆续传入汴梁。直到次年三月,辽军领兵十万再次攻打河东地区,被潘美所部击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

尽管遭遇了一系列军事失败,但辽朝却并没有放弃实施军事报复的冲动。太平兴国五年(980)六月,辽帝决意亲征,其预备的路线,应是自幽州过雄州,从高阳关方向南下。(《辽史·卷9》)按辽方记载,辽历十月二十九日,辽军包围了宋朝的雄州,并且在十一月初击败了来援的宋军。十一月九日,辽将耶律休哥率军渡过易水,与河对岸的宋军交战,并将这部宋军追至莫州,宋军死伤惨重。辽军乘胜发往高阳关,却被高阳关守将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一举击破。(《辽史·卷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北宋军事制度变迁》)由于高阳关易守难攻,而此时宋太宗亦在前往高阳关的路上,辽景宗预计无法在短期内攻破关隘,长期逗留或引来宋朝主力军的攻击,不得已之下于辽历十一月十七日班师回朝。(《辽史·卷9》)

▲宋太宗画像

在面对具有野战优势的辽军之时,宋军其实并不愿放弃野外的制动权,这不仅仅体现在宋太祖时期,延续到986年以后仍是如此,并促使防御部署中弹性防御体制的形成。这一点在979—980年的几次防御战中都有所体现(《经略幽燕》) 。但是由于史料记载残缺,我们并不清楚此次高阳关战役中宋军所使用的战术,唯一可知的是在部分壁垒坚固而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隘处,也同样会采用“坚壁固守,勿令出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的战术,而这对于具有严重野战倾向的辽军而言却并非是一个好消息。

直到太平兴国七年(982)四月,辽景宗再次率军南侵,《辽史·景帝纪》载:“夏四月,(帝)自将南伐。至满城,战不利,守太尉奚瓦里中流矢死。统军使善补为伏兵所围,枢密使斜轸救免,诏以失备杖之。五月,班师”。事实上,本次出征不仅此一路。当年五月,辽朝遣兵三万分别攻雁门、府州、高阳关三处,分别被潘美、折御卿、崔彦进击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当时的战略部署应有四路,以辽景宗一军自幽州过易州、趋往定州,一路往雁门,一路往府州,一路往高阳关。《辽史·耶律善补传》记载:“乾亨末,与宋军战于满城,为伏兵所围,斜轸救之获免。以失备,大杖决之。”照此来看,辽景宗的第二次亲征之时,最终似乎是因为遭受宋军伏击而无奈撤兵。

辽军野战能力向来较强,但以骑兵为主要兵种之时,却又容易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在960—986年的宋辽战争之中,辽军在高阳关(关南)、满城、易州(岐沟关)、雁门关、定州嘉山及石岭关地区曾遭受多次的军事失败。这些地区往往不利于骑兵的战术展开,辽军也难以拥有平原地区的高机动性,在遭遇宋军伏击之时不免慌乱。与宋朝面临的情况一样,他们同样遭遇了擅长野战的宋军部队,他们对辽军的战术有一定了解,甚至在边境地区灵活地采用弹性防御与前沿防御相结合的方式来打击辽军。

相对来说,辽军并不擅长攻城战,当地理条件限制了他们的战术展开时,极易受到宋军的强烈打击。在高阳关、满城这些地区,辽军进攻的失败基本归于这一原因。但是当宋军进入广袤的平原之时,却又进入了辽军的主场,这也是宋太宗时期两次大规模军事失败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