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坚是怎样一个人?跟大家想象中的大不一样

隋文帝杨坚原来是北周的重臣,官至北周左大丞相,位列百官之首。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宇文阐还不满十岁,因此国家大事其实完全都是杨坚说了算。在大权独揽之后,杨坚萌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并积极付诸行动。

在经过一番激烈血腥地权力争夺后,杨坚最终打败了北周皇室宇文家族及其支持者。公元581年,杨坚逼迫北周小皇帝禅让帝位,改国号“隋”,史称隋朝。

杨坚的谥号是“文皇帝”,历史上拥有这一谥号的皇帝,基本都是一代贤君,比如汉文帝刘恒、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明成祖文皇帝朱棣、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按照谥法分类,“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那么,杨坚被称为隋文帝,其为人处世是否跟他的谥号相匹配呢?

和历史上许多开国皇帝一样,杨坚拥有果断、冷酷的个性。他在处理北周皇室成员的问题上,采取了毫不留情的做法,北周诸王被屠戮殆尽。一位儒家大臣劝告新皇帝没必要这样赶尽杀绝,杨坚怒斥道:“君书生,不足与议此!”当然,作为一个帝王,对政治对手采取痛下杀手的行为算不得是什么瑕疵。

如果说杨坚在处理北周皇室成员方面的做法还算情有可原的话,他在对待自己身边大臣的态度上就令人摇头了。杨坚在与自己手下大臣相处的时候,经常表现地易于发怒。他多次在皇宫大殿上亲自鞭打大臣,甚至还曾将一个大臣直接鞭打致死。事后他又感到后悔,并主张废除笞刑。然而一旦大臣惹其发怒,他又将帝王应该仁慈宽厚的古训抛诸脑后了。

有一次,有位大臣劝他在政策方面不要朝令夕改以至于引起百姓不安。本来这句话没什么不妥,然而过度敏感的杨坚却认为大臣这是将他与西汉的篡位者王莽相提并论(王莽篡汉后,不断发布新政令,由于步子迈地太大,脱离了社会实际情况,最后导致国内经济崩溃,王莽政权也被推翻了)。他怒斥大臣说道:“尔欲以我为王莽邪?”面对皇帝的斥责,大臣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

到了晚年的时候,杨坚变得越来越多疑,除了次子杨广外,其他儿子和身边的大臣都成了他怀疑的对象。他将皇太子杨勇、皇四子杨秀贬为庶人,将当年帮助他夺取江山的大功臣高颎免去一切职务。虞庆则、史万岁等功臣故旧则因各种莫名其妙地理由遭杀害。

杨坚虽然待人严厉,但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他坚持了一个重要原则: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公元597年,杨坚的第三子秦王杨俊违反了法纪。杨坚下令免去他的所有职务,圈禁在王府之中。当时很多大臣认为杨俊的过失并不算太大,没必要受到如此重罚。杨坚很干脆地拒绝了所有为杨俊开脱罪责的请求,他说:“我是五个儿子的父亲,如按这意思,何不另外制定一个天子儿子的法律?想当年周公可以诛杀管叔与蔡叔,我和周公相比还差得很远,怎能有损法律的尊严呢?”

此外,杨坚还是一位坚强和有成就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中国近三百年的大分裂状态。他创建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这项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杨坚勤于工作,经常把白天没处理完的事情带到寝宫里继续完成。他非常重视法律工作,对于一些重罪判决,经常亲自进行审查。

因此,对于隋文帝杨坚的评价,不能简单用好或者坏来一言概括。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帝王,他的优点和缺点都同样明显。不过,杨坚的谥号“文皇帝”似乎和他的生平言行并不相符。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