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节在“衣食住行”上,都有哪些必须了解的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它代表了小伙伴们对收获的嘉许和新年的憧憬,也是家族祭神拜祖、加深情感的契机,更是民族人文内涵、价值追求的精神内涵。放眼全球,与春节有关的一系列习俗,是推广中华文化、展现民族魅力的Showtime。

其实,在古代,新年的设定并非一成不变的。上古时期,以立春作为新年的第一天,夏朝以一月为岁首,商朝将正月改为十二月,商亡周兴,以十一月为新年启始,秦始皇一统六合,把十月列为正月。强汉初立,制订了《太初历》,恢复以孟春正月为新年肇始,一直传承不绝。

春节并不是某一天,而是指年终岁首的一个时段。古代过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日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在此时期,很多习俗围绕着春节展开,气氛隆重,热烈欢愉,人气爆棚。总的来说,春节分为吃、穿、住、行等四部分。

据东汉大儒郑玄的《礼记·记法》的说法,“(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也就是说,灶神不但掌管灶火,还考察善恶。相传从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是灶神上天述职的日子。因此,百姓过年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灶。百姓把灶台打扫干净,更新灶神画像,摆上酒肉糖果,点烛焚香。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有的供奉麦芽糖,为的是粘住灶神的嘴,不让他说话,还有的把酒糟涂在灶门上,意图灌醉灶神。总之,祭祀灶神,是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朴实心愿。

听了灶神的汇报,玉皇大帝也要下凡核察民情。古代百姓做一些豆腐,招待这位大神。这并不是小气,而是表明生活清苦,瞒天过海,躲避玉帝的惩罚。除了豆腐,百姓纷纷杀猪割肉。古代,只有过年时,才会舍得杀猪吃肉,因此,过年得到的肉,称为年肉。不仅如此,百姓出门采购年货,各种集市也应运而生。

腊八节的民俗,源自皇帝的祭祀谷神的腊祭,寄托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不同地区腊八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南方有用米、青菜、胡萝卜、花生、油豆腐等八种食材熬制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烧好后,先贡奉神佛,再赠送亲友,最后自己品尝,腊八粥要剩下一点,蕴含着“年年有余”的祝愿。在北方用准备好的发面,制作各类面食,象征着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馒头的样式各异,含义也不一样。

除夕守岁是春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其实在古代,除了守岁,还有“三岁”,亲朋好友在除夕夜相互馈赠,称为“馈岁”。家人团圆,阖家畅饮,叫做“别岁”。长幼齐聚,彼此祝福,这是“分岁”。相较当下,古人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古代吃年夜饭,十分讲究礼仪。除夕,全家老少务必到齐。因故未到者,必须留一个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圆满之意。年夜饭的每一道菜,都有美好的寓意,青菜称为“安乐菜”,黄豆芽叫做“如意菜”,年糕是“年年高”,最有意思的是做成金鱼形状的糕,除夕是不能吃的,只能看,名为“看余”,等到年初一才能食用。

据清代文稿《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很多过年的禁忌,过了年初五皆可破除,得名“破五节”。这天是送穷迎财、开市贸易的好日子,北方要吃水饺,南方则是上香敬茶。

穿

新年添新衣,并非当下流行,古已有之。南朝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南朝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古时,百姓平时只能穿着布衣,唯独过春节时,才会把最好的衣服拿出来。由于古代条件所限,古人不会经常洗澡。然而,过春节前,古人一定要洗个澡,才能穿上新衣。把自己收拾干净后,按照南宋吴自收《梦梁录》中说的那样,“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

与现在不同,古代衣服的颜色搭配也有讲究。不管衣服的色泽艳丽还是沉稳,都要用“三蓝”、“三红”、“三绿”、“三黄”等丝线刺绣图案,其中以“三蓝”最多。这实际上由十几种不同的蓝色构成的色系。色调不同的蓝色,和谐统一,格调高雅,清新脱俗,符合文人低调内敛的气质,受到古人的青睐。

过年祭祀祖先,是过年必不可少的民俗。在古代,各地都会举行祭祖仪式。地区不同,民俗不一,有的祭祀祖先,有的拜神和祭祖相结合,还有的两者分别祭拜。祭祀时,以三牲供品为主,酒菜糖果俱全。由家长主持祭祀,烧香叩拜,烧纸祈福。这一传统传承千年,至今不绝,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

除了祭祖,打扫房子,也是春节重要习俗之一。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尘”与“陈”同音,契合了古人除陈破旧的心愿。同一习俗,在北方叫做“扫房”,南方称为“掸尘”。古人把房子打扫干净,重新布置一番,表示扫除过去的秽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古代,年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这一天,女儿一家拎着糕点糖果回娘家拜年。娘家得到这些礼物,要分给街坊四邻。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来一个分一次,好不热闹。这也是女儿恋家的体现。有意思的是,因为古代妇女过年时,年初五之前是不能出门,所以女儿拜完年之后,天黑之前就要回到婆家。破五之后,宅了几天的妇女,终于可以出门。拜长辈、走亲戚、访故友,拜年贺喜,欢声笑语。

东汉时期形成的元宵节习俗,流传至今,颇受关注。现在的元宵节,是指正月十五,表示春节临近尾声。然而历史上的元宵节,并不一致。唐朝时,“上元前后各一日”,宋朝又增加了十七日、十八日两天,明朝的元宵节甚至从年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八,清朝时,官方不再举办灯会,民间依然有各种灯会,时间缩短到五天。在家吃元宵,出门看花灯,为春节画上圆满的句号。

春节年年有,古今各不同。如今,物资条件相对比较丰富,贴春联、放爆竹、拜年、吃元宵等习俗,依然和古代相似。不过,现代过春节关注的是自身感受,古代过年时,在祭祀、拜年时,更注重仪式感。家人在一起玩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更具有娱乐性。亲朋拜年,主人必备丰盛酒宴款待,更有节日气氛,与现在相比,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文:计白当黑

参考文献:《梦梁录》《荆楚岁时记》《燕京岁时记》《礼记·记法》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