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Racks:希望为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

“空间站越多越好,其中要有酒店、工厂和仓库等等设施,所有人都应该拥有进入太空的机会。”在2019 EmTech 全球新兴峰会上,太空公司NanoRacks首席创新官Mike Lewis分享了他对未来太空商业化的愿景。

作为较早尝试太空产业商业化的公司之一,NanoRacks成立于2009年,仅仅一年之后,就在国际空间站建造了首个实验室。公司业务涵盖遥感技术、微小卫星和立方星部署、空间站气闸舱和空间实验器材改造等等,拥有诸如“首个商业化国际空间站卫星部署系统”、“首个商业化的气闸舱”等桂冠,通过其系统部署的卫星也已经超过230颗。

图丨Mike Lewis(来源:DeepTech)

Lewis表示,NanoRacks在成立之初就有三条原则。首先是太空民主化,要降低全球客户进入太空的门槛,尤其针对科研工作者和教育者,做到让每个人都进入太空的机会。其次是降低成本,这主要通过硬件设备标准化来实现,比如很多设施都可以组合和重复利用。最后是客户至上,保证所有的硬件设备都按照客户的需求制造。

“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35次发射任务,执行了超过730种项目,与34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Lewis强调。不过他也发出感叹,除了技术的问题之外,这一领域还存在官僚问题,比如像NASA这样的机构,通过私企执行太空任务可能还会更加容易些,自己做,反而要经过很多繁文缛节。

NanoRacks目前已经拥有欧洲宇航局(ESA)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等官方机构,其生态系统囊括了国际空间站,蓝色起源和波音等商业合作客户,以及各个国家的发射项目。

谈到中国的商业化太空行业,Lewis表示,NanoRacks是首个将中国商业实验带入国际空间站的公司。在2017年,NanoRacks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将一个教育性的科研项目送入了国际空间站。该项目主要研究微重力和辐射对DNA变异的影响,更多相关资料有望在2019年年底放出。

“中国在太空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希望在未来,我们能成为首家向中国空间站输送项目(物资)的公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NanoRacks还在意大利成立了一个分部,”Lewis补充说。

除了分享NanoRacks现在的进展,Lewis还提到了他对未来的展望,其中包括下一代空间站的研发和对太空垃圾的改造。

为了实现建造空间站的愿景,NanoRacks将打造一种名为Bishop Airlock的商业空间站模块,其主要特征是体积小,用途广,具有很强的拓展性,能够组装在各种平台上,比如用来部署卫星或者进行实验。在Lewis的构想中,多个Bishop Airlock还可以组装起来,构成未来的下一代空间站。

NanoRacks还将尝试利用和改造太空垃圾。Lewis指出,目前太空垃圾数量很多,比如但毫无价值。在未来,他们想将其转换成小型工厂、仓库和医疗中心等设施,变废为宝,总价值可能达到数十亿美元。

“现在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时期,我很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一起挖掘太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