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成功的真正经验是什么?


21世纪以来的短短数年,中国高铁穿越时空隧道,以世界前所未有的运营时速、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创造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奇迹,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新航标。

早在几年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在建规模最大、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产品性价比最优的国家。形成了完整的高速铁路设计、建设、装备、运营、安全管理标准体系以及铁路装备品牌,拥有高铁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领先世界的高速铁路标准体系、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成套建造、工业制造、运营维护、人才队伍等支撑。

截至2018年末,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2.9万公里(不含既有线铁路提速达到200—250公里时速,后被降至160公里时速的2876公里高铁),超过世界高铁总量的70%。不仅如此,“十三五”末,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3万公里规模。2025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达3.8万公里左右,2030年高铁里程将达到4.5万公里。

在全球范围探求中国高铁成功经验,是否可以给国外发展高速铁路以借鉴?我以为,中国高铁成功经验非常宝贵,但对于国外基本没有用。仔细分析,迄今为止,除中国之外,再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将高铁发展到如此水平和规模。如果真要学习借鉴,也只能在具体技术层面和战术细节。靠不夸张地讲,高铁能超越中国的国家,地球上还没有诞生。因为,它们毕竟不是中国!

总结中国高铁成功的真正经验,大致有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缺一不可,都是充分而必要条件。


NO.1:国土面积足够大

高速铁路,顾名思义,肯定要高速运营,有别于传统速度。因为速度高,所以必须线路运营距离长。中国敢在350公里运营时速上大范围创新发展高速铁路,并且还是几百公里,上千公里的长大干线,其中时速300公里以上高铁,就有1万多公里。首要条件就是中国国土面积大!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的国土面积,有足够让更高更快高速铁路尽情驰骋的先决条件。

以2018年底的高铁里程计,中国高铁网密度为30.2公里/万平方公里。到2020年,中国高铁网密度为31.3公里/万平方公里,至2025年,中国高铁网密度则为39.6公里/万平方公里。若按20公里/万平方公里的标准,国土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方能有条件建设1000公里高铁。

这样的国家有50个(为表述方便,以下国家面积数值单位省去万平方公里)。

分别是俄罗斯( 1707.5)、加拿大(997.1)、中国(960)、美国 (936.4)、巴西(854.7)、澳大利亚 (774.1)、 印度 (328.8)、阿根廷(278)、哈萨克斯坦(271.7)、苏丹 (250.6)、阿尔及利亚(238.2)、刚果(金)(234.5、沙特阿拉伯(215)、墨西哥(195.8)、印尼(190.5)、利比亚(176)、 伊朗(163.3)、蒙古(156.7)、秘鲁(128.5)、乍得(128.4)、尼日尔(126.7)、安哥拉(124.7)、马里(124)、南非(122.1)、哥伦比亚(113.9)、埃塞俄比亚(110.4)、玻利维亚(109.9)、毛里塔尼亚(102.6)、埃及(100.1)、坦桑尼亚(94.5)、尼日利亚(92.4)、委内瑞拉(91.2)、纳米比亚(82.4、莫桑比克(80.2、巴基斯坦(79.6)、土耳其(77.5)、智利 (75.7)、赞比亚(75.3)、缅甸(67.7)、 阿富汗(65.2)、索马里(63.8)、中非(62.3)、乌克兰(60.4)、马达加斯加(58.7)、博茨瓦纳(58.2)、肯尼亚(58)、法国(55. 2)、也门(52.8)、泰国(51.3)、西班牙(50.6)。

当然,作为高铁原创国,日本(37.8)有3041公里的运营高铁,已经很了不起。但是,日本再发展高铁,国土面积肯定不给力,目前轮轨最高时速也就300公里。350公里时速运营的高铁,全球目前只有中国。2017年,中国当年开通的高铁长度就超过日本新干线的总和,平均每天新增8公里。

国土面积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国家面积太小,高铁发展规模受限,运营速度太高,还没跑起来就得减速,一不小心得可能“冲”出国土。比如,德国、日本等这些50万平方公里以下面积的高铁先行国家,更适合给其他国家发展高铁。

中国疆域辽阔,陆地面积与整个欧洲面积差不多,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地形多样、气候多样,也只有如此,才让中国挑战各种气候、地理等环境,集发展之大成,将高铁极致化发展。


NO.2:人口数量足够多

高速铁路是承担客运服务的铁路,具有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的特点。一条高铁每日间隔发车可达到3分钟,双向年运量1.6亿人次。这样巨大的运能,必须有足够的人口作为基础,也就是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力作支撑。

所以发展高速铁路的国家,人口至少也得有5000万人。按照2016年世界人口排名,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有27个(为表述方便,以下国家人口数值单位省去亿人)。

中国(14)、印度(13)、美国(3.22)、印尼(2.58)、巴西(2.05)、巴基斯坦(1.92)、尼日利亚(1.82)、孟加拉国(1.64)、俄罗斯(1.46)、日本(1.27)、墨西哥(1.26)、埃塞俄比亚(1.04)、菲律宾(1.02)、 越南(0.93)、埃及 (0.9)、德国(0.8)、伊朗(0.79)、土耳其(0.78)、刚果(金)(0.72)、泰国(0.68)、法国 (0.67)、英国(0.65)、意大利(0.61)、南非(0.55)、缅甸(0.55)、坦桑尼亚 (0.51)、韩国(0.5)

满足国土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000万人条件的国家,经过合并同类项,仅剩下17个。即,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埃及、伊朗、土耳其、刚果(金)、泰国、法国、缅甸。


NO.3:经济实力足够强

建设发展高铁,涉及到的桥隧、站场、线路等基础工程以及移动装备,个个都是超级工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是举国之力支撑的大工程。国际上,高铁建设的成本多为每公里3亿元以上,也就是一条1000公里的高铁线路,大约需要投资3000亿元。

世界银行对2013年末中国27条运行中高铁建设成本进行分析,设计时速350 公里的线路单位成本为每公里9400万至1.83亿元。设计时速250 公里的客运专线(个别除外)的单位成本为每公里7000万至1.69亿元。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时速350 公里的项目为1.29亿元/公里,时速250 公里 的项目为0.87亿元/公里。

相比之下,欧洲高铁(设计时速300公里及以上)的建设成本高达每公里1.5-2.4亿元人民币。加利福尼亚州高铁建设成本(不包括土地、机车车辆和建设期利息)甚至高达每公里5200万美元,约合3.2亿元人民币。

总体而言,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性价比最优,每公里也超过1亿元。如,京沪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全长1318公里,概算总投资2176亿人民币。正在规划建设的京九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全长有3000多公里,预计投资需4200亿。

按照中国高铁运营估算,在高铁建设中投入超过3万亿元。所以没有足够国家财力和物力支撑,是没有办法修建像样高铁的。

前述的国土面积和人口符合条件的17个国家中,进入2017年世界GDP排名前50名的,仅剩美国、中国、法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印尼、土耳其、泰国、伊朗、埃及、巴基斯坦,这13个国家。


NO.4:大工业体系完整

大工业体系是指在国家地域范围内,工业组织和技术经济的有机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流的整体。大工业体系完整性不是考量某项或者某些技术的领先程度,而是对于国家工业基础的综合系统评价。

高铁作为庞大的系统性战略工程,涉及机械、冶金、建筑、机电、材料、仪器、电力、通信、化工等诸多工业产业。建设发展高速铁路的国家,具有完整的大工业体系可以减少外方“卡脖子”控制,有利于形成自我能力,战略主导性强,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基础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有利于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若以外购、外包为主的方式建设发展规模化的高铁网,任何国家都是难以承受的,并且没有相应的运维能力,更是难以为继。

按照联合国对工业体系分类,全球工业体系有 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在前述的13个国家中继续筛选,具有较为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强国有: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

美国工业门类齐全、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新兴和尖端技术发达)、工业设备能力与生产规模很强,在军工、航空航天、医学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整体性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工业体系完整性超过90%,但美国基础工业多以外包形式发展,工业产业空心化。

俄罗斯具有发展工业的各种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完整的军工体系,重工业发达,生产能力位于美国、中国、日本之后,名列世界第四。但轻工业落后,民用工业技术实力却排名在世界30名之外,工业体系完整性不超过70%。

印度在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等工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部分领域处于先进水平,是全球制造业中第五大制造生产国,但是印度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化之路还很漫长。

法国在欧洲国家中具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涉及矿业、冶金、制造、化工、电器、食品加工、建筑等工业领域,其中钢铁、汽车、建筑为法国工业的三大支柱。汽车、航空、航天、能源、材料等工业领域在全球范围具有较明显。

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有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国的工业体系、工业量级、工业潜力及研发力量综合能力,是支撑中国综合国力成为世界第二的重要基础,整体性发展潜力和优势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除印度之外,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具有发展高铁的良好工业基础。


NO.5:民族进取心足够强烈

高铁作为现代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彰显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取精神和奋斗意志。日本新干线是大和民族半个多世纪的骄傲;法国TGV高铁创下574.8公里时速的世界纪录(非商业运营铁路试验),是法兰西民族的无尽自豪。在中国高铁绝对领先的发展规模和水准“碾压”全球时,美国还没有一寸高铁,从奥巴马到特朗普,无不多次急切地向美国民众发出呼唤,渴望超越中国高铁,以挽回美利坚民族的尴尬。

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这四个国家,都怀有强烈的发展梦想。中国历史五千年,按照史料记载的发展规模和成就,对比同时期的世界文明,夏朝时期中国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但由于缺少同时代文字记载和近代以来的衰落以及文化“自黑”,未能将夏朝以前的历史得到充分论证传播。为了以下的论述更有说服力,笔者就以商朝算起,以3600年的时光长度对前述五个国家(民族)的整体性发展情况作以概要分析。

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的时间为124年,仅占3.34%。美国是1776年7月4日独立建国的,距今242年。118年后的1894年,美国GDP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相当于英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接近全球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1914年更是超过了英、德、法、日四国总和。美苏争霸时期,乃至苏联解体后,美国整体实力也是全球第一。透视美国200多年成长发展史,没有太多苦难,有的只是一帆风顺的自信发展。但今天已不如当年的巅峰状态。今天美国梦想,当然是“美国优先”,继续称霸全球。

俄罗斯(民族)从未整体性领先世界。1721年彼得一世建立俄罗斯帝国,曾吞并欧亚多个国家,领土不断扩大,于18世纪中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并不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1922年12月,前苏联成立,地跨欧亚两大洲,东西最远距离达10000多公里,南北约5000公里,国土面积2240.22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成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达到顶峰,略胜于美国,但是前苏联经济最强的时候,经济也只不过是美国的51%。今天的俄罗斯梦想也就是能重回美苏争霸的世界巅峰状态,回归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

法国(法兰西民族)从未整体性领先世界。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之后,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先后经历两次帝国和三次共和国,国力在19-20世纪时达到巅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的20倍,成为20世纪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一度成为世界强国之一,2017年GDP规模全球第七,但至今从未整体性成为世界第一。今天的法国梦想,也只能是改革进取,维持欧洲大国的地位而已。

中国(中华民族)整体性位居世界第一的时间超过2000年,占比超过60%。商朝时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中国除分裂割据的动荡时代外,秦汉、隋唐、明朝和清朝前期都是同时代世界最强的国家,宋朝甚至领先世界3个世纪。北宋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80%,钢铁产量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2倍。明朝领先世界200年,是当时的海洋霸主。即使鸦片战争爆发前十年的1830年(清道光十年),中国GDP竟占世界的29%,仍是首位。这最为关键的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长盛不衰,文字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从未消亡。一个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都是世界第一的国家,只是近代300年落后了,她曾经的成功经历、发展基础和内心梦想,是其他国家和民族难以体味和比拟的。中国曾经是世界强国,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重回汉唐盛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如此看来,能支持建设发展高铁梦想的,也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


NO.6:铁路队伍素质过硬

高铁建设比传统铁路建设标准高、规模大,每一条线路,甚至桥隧、客站等控制性工程都是人类超级工程,这需要超常规的强大建设能力。除此之外,高铁运营的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网络化的运营组织,更是比传统铁路挑战更高。抛开工程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看,最核心还是人的因素。高铁建设与运营,需要极为可靠的队伍长期支撑。

美国是世界上铁路运营里程最多的国家,目前运营铁路22.8万公里。但是美国包括太平洋铁路在内的加州海西铁路、德克萨斯铁路、俄勒冈铁路等很多铁路,华工是最核心的建设力量,为美国修建铁路达100年之久,而真正的美国铁路工人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不高。2017年1月,修建了100年的曼哈顿“第二大道”地铁开通当日居然就故障了。以2016年的数据分析,美国全年旅客周转量为中国的0.86%,如果以2017年的数据比对,这一比例将更低。即便这样,美国还经常发生骇人听闻的重大铁路客运事故,2018年2月一周内,竟然连续发生3起重大客运事故。高铁这种新兴的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和运营,对一个国家的铁路从业群体素质要求则更高,普通铁路都搞不好的国家,很难短时期能发展起来高铁。

俄罗斯现有铁路营业里程8.5万公里,年客运量超过10亿人,货运量 12亿吨,铁路对俄罗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贡献约占全国GDP的1.5%。俄罗斯铁路与军事保持着紧密联系,很长时期,铁路都是军事化管理,直至今天军队中依然有铁道兵在列,这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铁道兵。俄罗斯具有长期在高寒地区建设运营铁路的经验,拥有75万铁路员工,半军事化管理,队伍可靠性、稳定性强,不存在西方一些国家时不时铁路工人罢工等问题发生。但是在俄罗斯早期的铁路建设,尤其是里程近一万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中,有数十万中国工人参与了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东段的桥梁和隧道工程大部分都是中国工人完成的。直至今天,俄罗斯铁路建设依然需要中国力量主导性参与。

中华民族是个从来不缺精神的民族,也是从来不缺乏基建能力的民族,强大的基建基因几千年来就早已根植于民族骨髓和血液中。中国铁路从一诞生的时候就是采用的军事化和半军事化的管理。“高、大、半”(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是中国铁路有别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铁路。新中国诞生后的35年,几十万“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英勇奉献,建设发展人民铁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人肩负使命、勇挑重担,秉承“四通八达、多拉快跑、安全正点、当好先行”的理念持续建设发展铁路;当代中国铁路人以“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和作风,“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建设发展世界一流高速铁路。中国铁路产业群体具有“五加二”、“白加黑”的奉献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守纪律”的优秀队伍。

2017年兰渝高铁建成后,有媒体采访参建者,有一位叫李子明的建设者这样说:“在建设中,有的人已经离世,有的罹患绝症,但大家觉得,一辈子能修这样一条铁路,死而无憾!” 2018年1月19日, 1500多名中国工人9小时完成福建龙岩站的大改造,就被外媒感叹中国效率太高,而这仅仅是一个平常的铁路工程建设场景而言。

著名作家蒋巍,2010年6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闪着泪光的事业——和谐号:“中国创造”的加速度》的报告文学,文中这样一段话,就是对当代中国铁路人最好的诠释——

“2009年9月,铁道部组织全路上万名劳模,登上京津“和谐号”城际列车,以领略中国高铁的建设成就。伴随着速度显示屏上节节上升的红色数字,劳模们站立起来,激动地挥动双臂,齐声高喊,仿佛不是接触网上的巨大电流,而是他们的喊声在推动列车飞速前进。那是“中国创造”的加速度,那是几代铁路人的梦想与追求,那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激越步伐啊!两鬓飞霜的老劳模老泪纵横,气宇轩昂的青年劳模热泪盈眶……”

中国铁路人以对国家和人民的勇敢担当、艰难奋斗和炽热情感,在中华大地建立起一座以“无私奉献”命名的历史丰碑。

从中国、美国、俄罗斯三个国家的铁路从业者情况看,唯一能和中国比较的,也只有俄罗斯。


NO.7:“大一统”的管理模式

从高铁建设发展历史看,无论是高铁原创国,还是高铁新兴国家,在建设发展中,无不需要举国之力予以支撑。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对更优更快建设发展高速铁路,具有天然的体制优势。“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是“大一统”的国家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是“大一统”的铁路管理模式。对于中国,两者皆有。故而,也只有中国在高铁领域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

英国全长109公里的HS1铁路,修建过程涉及一系列征地、公共协商、环境保护等问题,耗时16年;全长525公里的HS2线,现还在民众的质疑声和抗议声中艰难推进,预计2033年建成。

美国从2008年通过高铁项目经费计划至今,10年了,加利福尼亚州的高铁建设却仍停留在研究预算阶段。

等等,国外如此案例不胜枚举。

再来看看中国高铁建设速度。世界第一条运营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京津城际高铁,全程120公里,建设用时3年;世界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长大干线高铁——武广高铁,全长1069公里,建设用时4年半;世界上首条修建在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区、运营时速350公里高铁——郑西高铁,全长505公里,建设用时4年;世界第一条最高设计时速380公里的长大干线高铁——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建设用时3年2个月;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线下预留350公里时速)——兰新高铁,全长1776公里,建设用时5年半;等等……

中国,从没有一公里新建高铁到目前高铁运营里程近3万公里,遥遥领先世界,建设用时12年。这就是大写的“中国速度”。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大一统”国家管理模式延续至今,成为两千多年来最重要的治国智慧和发展经验。

“大一统”的国家管理模式,在正确的决策保证下,可以最大限度、最大能力集中人财物优势资源,巨量化、高效化发展国家基础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从党和国家层面看,在中国高铁建设发展中,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统筹社会资源,给予高铁事业全域支持,这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之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高铁快速站到了世界前沿,实现了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

从铁路行业层面看,曾被舆论称为“计划体制的最后一个堡垒”的铁道部,在中国高铁建设发展中却居功至伟,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优势,集中铁路建设、运营、科研、外交、舆论等诸多资源优势,纵横捭阖,战略运作,后发先至,以短短数年时间,跨越了40年的世界高铁发展时空,走进了世界高铁的中国王者时代。

综上本文1-7条所述,真正具有建设发展高铁的国家,至此仅剩中国一家!这也就是中国高铁的真正成功经验。当然,以下两条,也必须加以叙说,这甚至比前面7条还要重要。


NO.8:关键时期的人物

纵观世界铁路史,铁路突飞猛进发展的背后,往往伫立着史诗般的巨人。这样的人物可遇而不可求,皆为时代之造化。

放眼国外,1814年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发明火车机车,被誉为“铁路机车之父”。蒸汽机车的发明和应用,推动和开启了世界铁路发展发展,助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壮大,牵引人类迈向工业时代。

1964年10月1日,侵华日军的“急先锋”、高铁的创始人、日本“新干线之父”十河信二,在日本创造性建成了世界第一条最高时速200公里运营的铁路,让“夕阳产业”的铁路呈现出“朝阳产业”的气息,启动了世界高铁建设发展的热潮。

内视国内,中国近代兴修铁路之议始于19世纪60年代,真正能从开发利源以振兴经济的高度认识铁路的近代化价值的,张之洞是第一人,他把自己一生最后20年贡献给了早期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积极发表铁路政见,竭力建设卢汉铁路,为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在国外铁路强国以“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的要挟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的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下,满怀爱国热情,1905—1909年奉命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了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并主导参与川汉铁路、粤汉铁路等多条铁路和重点工程建设,高扬民族精神,彰显创造力量,成为中国创造的历史丰碑,深远激励了中国铁路后世发展。

民国时期,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总理铁路建设发展,在《建国方略》中设想修筑10万英里(16万公里)的铁路,虽终其一生未能如愿,但把发展铁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宣示于世,给予了中国铁路发展的终极目标定位。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亲自领导下,滕代远、万里等铁道部长指挥组织下,中国铁路由建国初期的1.1万公里持续扩充发展起来。从“八五”规划开始,国家持续加力铁路建设发展,至20世纪初,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2万公里,铁道线四通八达,铁路工业体系建立,发展基础基本形成,与发达国家铁路差距大幅缩短,但却整体落后世界先进水平约40年。

21世纪初的中国铁路部门,敢想敢干敢担责,博列国之长,集百业之基,率铁路之众,举万众之力,以超前的战略远见,高超的纵横捭阖,极度的超强付出,短短几年时间,使中国铁路跨越了30多年的发展里程,最终领跑世界铁路交通,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鲜有的国家和民族壮举。关键人物在关键时期出现,是中国高铁,乃至中国铁路成王的最重要因素。


NO.9:人民群众的支持

建设高铁,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也是难以想象的。在中国,从古到今,“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植根于民众心中,修建一条铁路,带动一方经济,是各地发展的共识。

从高铁建设之初,到高铁效应显现中,地方政府和各地人民群众给予高铁建设征地拆迁广泛支持,中后期甚至是“抢线夺站”式的竞争性支持。地方政府负责征地拆迁,铁路部门负责建设, 这种发展高铁的高效模式,是其他国家难以做到的。

中国社科院2015年出版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表明,通高铁城市与不通高铁城市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要高出71.15%,可持续竞争力要高出56.91%。

当然,也有被境内外别有用心的舆论教唆和误导,一些人群反对高铁建设,甚至错误中伤高铁,但最终享受到高铁的便利,看到高铁的前景,理性回归,更加坚定支持高铁发展。尤其是,中国高铁大范围降速降标后,人民群众呼唤高铁运营速度和建设标准回归,抱憾业已无力回天的线路,期望中国高铁重回发展正途,给予高铁发展舆论支持。

可以说,中国高铁与广大人民群众走过了一段从制造走向创造、从探索走向突破、从追赶走向引领的崛起之路。故此,没有人民的支持,中国高铁是难以短时期搞成。而由中国高铁开启的新经济时代,也给予人民群众以丰厚回报。

高铁建设发展给沿线经济带来巨大的拉动,根据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数据,铁路投资与相关产业产出比例为1∶10,铁路有40%的投资通过材料费、人工费和人员费等形式用在当地消费上。截至2018年2月,中国高铁网络已贯穿180余个地级城市、370个县级城市,高铁累计发送旅客70多亿人次,发送量和全球人口总数相当,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巨大的高铁红利。

中国高铁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良性互动,正在产生更大的发展动能,取得更高的发展质量。展望铁路“十三五”规划,铁路网络基本覆盖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城市,高速铁路网覆盖80%以上城市,动车组列车承担旅客运量比重达到65%。北京至大部分省会城市之间 2~8 小时通达,相邻大中城市 1~4 小时快速联系,主要城市群内 0.5~2 小时便捷通勤。

……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中国高铁以远远超越当下经济发展的功用价值和现实利益,远远超越铁路的本身的价值,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日益精进。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在更加遥远的未来,当我们的后人回望今天中国创造的历史时,中国高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必将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文节选解筱文所著的《中国铁路经济方略》一书,本书已独家授权百度阅读平台使用,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本书全部内容可至“百度阅读”查阅。本文配图源自网络,致敬作者。)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