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


“坟头蹦迪”的合理性

“吃瓜星球”的《喜丧就是坟头蹦迪吗》一文中,我们能见识到一种社会风气,即在喜丧的表演中加入色情元素。“葬礼进行到夜晚,妇女们抱着孩子回家睡觉,但是一众老少爷们仍然愿意留下来守灵,为的就一睹葬礼的隐形节目:脱衣舞,和有观众互动的脱衣舞”。

按照李西瓜老师的分析,“喜丧变成坟头蹦迪,是从喜丧的市场化开始的。民间的种种民俗,并不能为了传承而传承,而是有着正常的社会功能在运行的。像婚葬嫁娶这样的场合,是炫耀财力、回馈乡里、笼络感情好机会,怎么可以放过,一定要砸钱在里面……吸引观众的责任交给草台班子,那么,在表演时加入色情元素,就是最简单粗暴超级有效的方法了。电影《百鸟朝凤》中,传统的唢呐班子最终被艳俗的草台班子挤垮,就反应了这个现象” 。

按照我的理解(也是革命导师的意见),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集合,这就导致哪怕人死了,料理或预备身后之事,也都逃不过社会的隐性压力,或者说是某种“规范”。

比如王小波提到过,某个小村庄,大家相互都熟识,于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压力就很大,李银河前去进行社会调查,发现当地人无论老少、健康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在修奇丑无比的椅子坟。在外人看来这很荒谬,对于一个还能活很久的人来说,椅子坟又丑又浪费钱还不实用,修它实在是难以理解。但在这个村庄的“规范”里,只要你还是会死在这个小社会的成员,就得修椅子坟。

这是比较闭塞的村庄的情况。而在《喜丧就是坟头蹦迪吗》中,喜丧大操大办是最基本的“规范”,但文中的村庄或是城镇都不像很闭塞的样子,这就给在“规范”之上进行炫耀攀比留下了空间——想必小村庄里的人也是有炫耀需求,但是过于闭塞的环境让他们见不到什么玩出花来的参考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家发现,砸钱请草台班子搞色情表演最奏效,于是纷纷采取这一办法。

也就是说,通过“喜丧”仪式寄托亲人哀思是最基本的“规范”,而规范之上,人们在攀比自己寄托的哀思更深重,一大标准就是影响力(与围观人群规模呈正比)。在参考了各种外界方案后(第一个创新搞出“坟头蹦迪”模式的人大概是个天才),就纷纷选择了掺杂着色情元素的演出。

时间一长,色情元素也就融入到了“喜丧”的“规范”里, 不来段脱衣舞都不尽兴,便于砸钱能够炫耀财力,还活着的人喜闻乐见方便回馈乡里,来的人越来越多热热闹闹容易笼络感情,一举多得。

通过消费就能满足小社会里的社交需求,何乐而不为呢?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


你是你消费的阶层

之前几篇文章里我对消费主义以及受它影响的社会进行了嘲讽,如果消费主义能说话,估计会说:“你们人类就是这个鬼样子,怎么能怪我带坏你们了呢?”它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法反驳。

就连人们幻想中民风最淳朴的村落中,为人所诟病的小布尔乔亚主义根本无法落地的地方,消费主义的原理仍然是适用的。

本质上说,发生在村落里葬礼上的事,是人在社会中建立和维持关系的一个缩影。只要与人交往,就必须想办法传递信息,有时候传递真实的信息以方便建立互信,有时候传递不那么真实的信息以便操纵别人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村庄这种小型的熟人社会,日常的观察和婚丧嫁娶就能显示得出生活在这里的人究竟是个什么水平。所以为了改善在小聚落里的形象,人们倾向于在重要节点比如红白喜事上大手笔砸一次钱,让自己高大起来。

而在人口流动性大的大城市,情况则不相同。我们不得不常常和陌生人打交道。如何最快给陌生人传递出你想传递的信息,留下你希望对方得到的印象呢?

通过消费品展示自己就是最方便快捷的选择了。人们很容易通过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吃住档次、出入场所、休闲去处等消费特征判别一个人的消费能力,进而推导出这个人的财富水平。

这不一定总是准确,比如新富起来的程序员们仍然还穿着不大合身的格子衬衫,或是没太在意就穿了双自己觉得舒服的特步鞋,从而在相亲等场合被人嫌弃。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生活用品的品味判断经济地位总是有效的。

等到消费品越来越多,档次逐渐拉开,区分阶层、建立鄙视链、产生优越感的作用也就出现了。

有个老段子,说有个女生弹钢琴,琴谱架上放了个最新款iPhone 6(这段子也是有点年头了)。有个人羡慕嫉妒恨地对女生说:“不就买了个新iPhone么,有什么好炫的。”女生淡淡地回了句:“我五十几万的钢琴你没看见。就看见iPhone了,活该你穷屌丝。”

在这里,说女生放iPhone在钢琴上的人估计是真的看不到钢琴的价值。在他们眼里奢侈得很以至于拥有了就不该秀出来以免伤到他们自尊心的最新款iPhone,在另一些人眼里只是入门级消费品罢了。

不过这女生的回答也未见得高明,依旧是在消费主义的圈子里打转转,只不过指出更值钱以至于“屌丝”看不出来的钢琴的价格来堵对方的嘴。当然,这一句回击实际效果应该还不错,直接点明自己和“屌丝”不是一个阶层,用的还是“屌丝”听得懂的语言——价钱。

秀优越要秀到恰到好处地让人听懂,要是这女生不谈论钢琴价格,而是说自己一曲舒曼托卡塔弹得特别好,“屌丝”不懂得欣赏,恐怕只会换来“屌丝”们的哄笑,屋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通过消费品的价格就能展示自己的阶层,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过类似于“iPhone 6与钢琴”的段子的真事,iWatch刚面世的时候,央视有主播曾戴着上镜,结果被某些媒体发到微博上搞了个大新闻,说“美女主播”“炫富”。

如果这位微博小编真心觉得主播戴个iWatch就算炫富的话,那只能说明新媒体民工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有点低下了,消费视野局现在“iWatch是炫富”的阶段,为了不这么可怜,同为新媒体民工的我们以后得多做点广告,希望大家谅解。

这种消费视野的局限往往不容易被察觉到。但当你有一次较大幅度的收入增长,促使你消费升级的时候,你可能会抱怨,原本以为收入涨了这么多就够花了,没想到喜欢上了更昂贵的商品,养成了更烧钱的爱好,以至于涨了收入也不够花。

一百多年前,凡勃伦就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指出,“惯常的支出大多是纯粹浪费的,也就是纯粹荣誉性的。但是在纳入礼仪消费标准后,它们就成为生活方式中必要的组成部分。要想中止这类消费,就会感到莫大的困难,并且困难程度不亚于放弃能够直接获得物质享受的消费,甚至是不亚于放弃对生活与健康的必要消费。也就是说,那些提供精神福利的消费显然是荣誉性支出,跟许多适应物质福利或仅仅维持生活的‘下一层’需要的支出比起来,可能有更大的必要性。从一个‘高的’生活水准退下来,其困难不亚于从一个已经比较低的水准再降低一步,虽然前一情况下所涉及的是精神上的困难,而后者可能要牵涉到物质享受方面的实际削减” 。

与由奢入俭难相对应的是,由俭入奢易,“促使我们努力争取的消费标准,并不是那个已经达到的支出规模,而是刚巧为我们力所不及的,或是需要加一把劲才能达到的理想境地……每个阶级所羡慕和所要争取的总是刚好比它高一级的那个阶级,至于比它低的或远在它之上的那些阶级,一般都是置之度外,不作较量的” 。

在这种与上一级进行比对的消费状况下,“一切荣誉和礼仪方面的准则以及消费标准所依据的习惯和思想,都可以通过含糊的等级逐级追溯上去,并一直追溯到社会地位最高和财力最雄厚的阶级……大体上,这个最高阶级决定怎样才算是正派和光荣的生活方式,而社会的改进方案也是通过他们教导和示范来实现的”。

简单点总结一下:上流社会决定了社会的流行风气,并不断向下传递焦虑,促使人们不断向上一个模糊的阶级进发,而消费欲望是永远不会彻底满足的,而且一般人绝不愿意向下看更别提向下走了。

今年胡润研究院给出的财富自由标准,即“一线城市的高净值人群认为1.3亿可以达到财富自由,二线城市的高净值人群认为8000万可以达到财富自由,三线城市的高净值人群认为6000万可以达到财富自由” ,也没有很夸张么,完全可以理解成引领消费潮流的最高阶级的财富水平。

其实这个财富水平已经是在今年大大缩水了的。放在经济预期还不错的去年,这个标准是一线城市2.9亿,二线城市1.7亿。

花了钱不仅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还能向下传导焦虑,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


内需里的问题

发布了《真假难辨是刚需》之后,有人在后台问我,为什么要制造“刚需”。其实文章里写的很明白了,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现如今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出口增长放缓,稳杠杆阶段投资也不敢大规模动用(当然债还是放了),那就只能尽量促进消费了。

想想当年日本崛起的时候,民众们除了在工厂累死之外,男的得去战场做炮灰,女的得下南洋卖淫赚外汇。到了消费主义时代,手段早就没那么残忍了,最多也就让你掏六个钱包或者加上杠杆,没有性命之忧。

没什么钱可花,就去借钱消费。前行长最近的讲话里提到,“过分诱导年轻一代提前消费、借贷消费。这个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金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人口现象,这个可能会带来重要的影响” 。

周行长此处用的是“诱导”,这个词背后的本意是相当温柔了。还是当年疯狂对外扩张的日本,国内生存不下去的工人不断爆发骚乱。就连拥有广阔殖民地的英国,失业工人们也在高呼着“面包”、“面包”,逼着野心家罗得斯为了“安置过剩的人口,为工厂和矿山出产的商品找到新的销售地区”跑去非洲搞殖民扩张。“诱导”这个词说明,消费主义能缓和社会矛盾,体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已经很合适了。

既然消费者会把自己的消费水平与上一阶级比对,穷人便不把富人看做是生产关系中的敌人,而是看做消费关系中效仿的榜样。在消费者的自我建构中,贫穷被看做是个人的事情,自己承担消费失败的责任,不再寻求把消费困境转化为公共议题而通过公共手段加以解决。这就意味着,诱惑取代了镇压,公共关系取代了监视器,广告取代了权威性,创造出来的需求取代了强制性规范。

妙啊。

而且,消费社会的建立,改变了原本“利出一孔”的格局,政府的职能被分散,消费市场重新整合社会系统和个人认同,市场接过了一部分压力。看看最近的权健事件,束总当年可是津门土皇帝一样的存在,用诈骗性消费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社会。而当其墙倒众人推时,场面又何其壮观,百姓又何其解压。

哪怕为了让大家不要瞎想,以及瞎想的时候能有个出气孔,也是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


消费创造美好生活

所以你看,虽然我之前讽刺得多一些,消费主义其实很不错,能够解决“小我”和“大我”的各种问题,还有不少好处限于篇幅就先暂时不介绍了,以后再有机会再说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的消费社会发展就很不充分,反映到具体问题上就是商品质量都不过关,甚至有钱都不能放心消费。

收费较高的高档私立幼儿园也会爆出虐童问题和霉变食物,事关重大的疫苗也有质量问题,外卖餐包制作公司用那点地沟油烂菜叶子也终于被曝光了。这些都还是被媒体报道过的、对消费者造成实实在在伤害的案例,更多停留在智商税阶段的骗钱不害命案例就不提了。

民众的消费环境非常糟糕,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有心人专门做质量过硬、口碑很好、主打放心消费和品质保障的商品,做的就是品牌,是不是下一阶段的商机呢?

总体上看,中国商家的品牌意识逐渐在增强,商品质量也在进步,但这方面还是有不小发展空间的。也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能用良心换你们的真心,做一个有品牌的自媒体,让自己吊在消费主义的车尾上。

所以各位还是努力赚钱,用钱投票选出质量过硬令人放心的品牌吧。虽然现在还不多,但是我相信一定会多起来的。

到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足够的钱慷慨解囊支持这些品牌(比如我们),让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