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会兵败山海关?吴三桂变节并非主因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下了明朝京师北京。按照历史上的常例,这往往意味着一个旧王朝的覆灭和一个新王朝的诞生。但是这一次,答案却和当时人们想象中的不一样。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不久,一直盘踞在东北的满清就开始大举南下。当时镇守山海关的原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在关键时刻决定献关降清。为了阻挡清军南下,李自成亲率大顺军赶赴山海关,在一个叫“一片石”的地方同吴三桂、满清组成的联军展开激战,结果遭到大败。接下来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清军入关后乘胜追击,迅速平定了大江南北,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许多人把李自成兵败,清军入关的主要原因都归结到了吴三桂身上,斥责他的变节行为。然而,区区一个吴三桂真的就能决定整个国家的命运吗?答案当然没有那么简单。事实上,李自成之所以会兵败山海关,最主要的原因并非吴三桂变节,而是他自己犯了一连串的致命错误。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不久后,李自成亲率大顺军主力,挥师北京。此时大明王朝已经到无力回天的地步,李自成一路进军的过程中,明朝的文臣武将望风而降,极少遇到抵抗的情况。到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就成功占领了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从各方面情况来看,李自成建立一个新王朝已经成了无可争议的事实。有远见的政治家此时就应该预计到,明朝残余势力已不足为惧,而真正的对手是雄踞东北的满清。然而,李自成却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当时李自成手头的总兵力远胜过满清,聪明的做法就是迅速往北京调集重兵,防备清军南下。可是李自成却把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河南等地,防备已经奄奄一息的明朝残余武装力量。当时明朝在北方的政权已经瓦解,南方的南明朝廷还没有正式确立,所以在短期内不会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构成威胁。李自成如果能趁此良机迅速稳定辽东局势,然后再择机举兵南下,统一天下将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但李自成却抓错了重点,将打击明朝残余势力作为首要目标,而忽略了北方虎视眈眈的清军。


如果仅仅是没有在北京附近部署重兵,也并不至于会一败涂地,因为李自成当时身边的兵力大约有十万之众,防守清军按理说应该不成问题。可李自成又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忽视了山海关的重要性。

崇祯皇帝殉国后,消息很快传到了辽东。李自成派人去劝降吴三桂,吴三桂很快就表示同意。之后,吴三桂奉李自成之命率部由永平府前往北京朝见新主。此时,李自成如果马上派自己的嫡系部队带上数万人马前往山海关换防,那么后来就没有清军入关什么事了。可是,李自成却派不久前刚刚向他投降的原明朝密云总兵唐通率所部八千兵马去替换吴三桂镇守山海关。


三月底,吴三桂率部到达河北玉田县,离北京城已经只有一步之遥。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吴三桂突然改变主意决定投降满清。之后,吴三桂带领部队迅速杀回山海关。吴三桂手头的兵马约有五万余人,而此时驻守山海关的唐通只有八千人。在兵力相差悬殊,以及事先没做准备的情况下,唐通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匆忙率残部退到了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原本已被李自成势力接管的山海关得而复失。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本文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遭到重挫,被迫率领残部撤往西安。此战对后来整个中国的形势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究其原因,关键并非吴三桂变节,而是李自成缺乏战略眼光,最终导致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