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带来记忆增强效应:“凡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

情绪具有记忆增强的作用

如果让你背一篇枯燥无味的文章和一篇妙趣横生的文章,哪一篇你可以记得更好?

或者如果你经历了平凡的一天和去旅游时充满欢乐的一天,哪一天你能让你记忆更加深刻?

答案是肯定的——有趣的、欢乐的记忆能保存的更久更深刻,这是因为情绪具有记忆增强的作用,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社会活动和深刻的人生经历所带来的情绪记忆增强效应更加明显——比非情绪性事件(中性事件)更容易被记住,甚至会形成终生难忘的、深刻的记忆。

根据“传统固化理论”(perseveration consolidation theory),因为短时记忆(STM)对信息的记忆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干扰,所以如果信息要被长时地记住,就需要通过固化进入长时记忆(LTM)中。

而情绪对记忆的调节作用主要是依赖于杏仁核释放的紧张性激素,并作用于其它脑区(主要为内侧颞叶和额叶),增强了这个长时(记忆)增强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同时也进一步触发海马依赖的记忆固化作用(McGaugh, 2000)。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就是“杏仁核将情绪唤醒事件的信息进一步编码成为长时陈述性记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唤起情绪反应的事件记忆得更加深刻——情绪就一个很好的“记忆固化剂”

另一方面,随着情绪体验的时间延长,记忆增强效应就越显著,记忆强度取决于唤醒度或情绪体验强度(张丹丹等人,2019))。

积极情绪与负性情绪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和经历(例如人生喜事——结婚、升职、谈恋爱等等)带来的记忆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感、自信心或者带来其他各方面的正面影响,但是,人不仅仅有积极的情绪,我们还有消极情绪——消极情绪(负性情绪)同样具有记忆增强效应。

遭遇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等等,遭遇他人伤害——被抢劫、侵害、辱骂等等,或者经历其他人生重大变故——离婚、破产、被撤职、亲人或好友去世等等,这些事件所带来的恐惧、厌恶、悲伤、愤怒、受挫等等负性情绪会在给我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同时还会给我们留下深刻而无法忘怀的记忆,严重时这些不断浮现的记忆甚至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

负性情绪的影响有多严重,不仅仅取决于这些负性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还取决于个人的心理弹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不高的话或者Ta已经处于消极心境、心理疾病之中(例如抑郁症),那么他们受到由负性情绪带来的记忆增强效应会更加明显和严重——“记忆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

但除了以上因素,根据以往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负性情绪能对注意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记忆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即不同的消极情绪会导致记忆编码阶段的注意强度、唤醒度不同

不同负性情绪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负性情绪在增强记忆上的认知机制,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深圳市情绪与社会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的研究学者张丹丹等人(2019)对60名健康成年进行了行为实验研究并通过导脑电放大器(BrainProducts, Gilching,德国)采集脑电和眼电数据,该实验探讨了“厌恶与恐惧面孔的记忆编码、保持、提取”在三个阶段上的不同:

1.在记忆编码的早期,大脑主要加强了对恐惧面孔的注意和结构编码,而厌恶信息的加工受到了抑制;

2.从记忆编码晚期到记忆保持的整个阶段,被试对厌恶信息的精细评估和复述保持强于恐惧信息;

3.相比于恐惧面孔,厌恶面孔可能在工作记忆系统形成了更强的表征,从而被试在记忆提取时可回忆起更多的细节,对记忆提取的信心更足。

即在行为层面上,厌恶情绪的记忆优于恐惧情绪——即厌恶面孔比恐惧面孔和中性面孔的记忆提取成绩更好,情绪记忆增强效应更强——“在记忆保持阶段,表现为厌恶面孔>恐惧面孔>中性面孔…厌恶面孔可能在工作记忆系统中形成了更强的表征,从而使人们在记忆提取时可以回忆起更多的细节”。

在进化心理学理论中(Neuberg,Kenrick, & Schaller, 2011),厌恶比恐惧的记忆增强效应之所以更强,可能是因为对厌恶刺激的加工目的是避免疾病等慢性伤害(对主动避害的认知),对恐惧线索的加工目的是避免被捕杀、被攻击等急性伤害(短时间内自保的快速反应),所以对于厌恶事件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认知资源和牢牢地记住(需要发挥意识、思考的作用去远离或避免),而对于恐惧事件更多需要的则是短暂而自动化、快速的反应(本能)能力(如果你不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就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健康)。

“凡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

这个实验不仅仅解释和论证了厌恶与恐惧面孔的记忆编码、保持、提取这个三个阶段的不同,其实也算是为不同的情绪带来不同的记忆增强效应的解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就拿痛苦和悲伤来说,两者虽然都是一种情绪状态,但痛苦在很多场景中都需要即刻反应,例如被火烧到时、被开水烫到或者被动物咬到时,如果你不第一时间躲不开,那么就可能会带来更多和更大的伤害,所以我们有那种受到“疼痛感”时的躲避机制——身体本能反应。

而悲伤是一种对丧失宝贵的事物和人或者经历分离、失败等等时所体验到的哀伤感,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有一种为了降低悲伤情绪反应而对如何避免再次体验或经历丧失和分离、失败等等行为进行认知的努力,这就会在工作记忆系统中形成更强的表征(当“疼痛感”是心理上时,同样也会经历这个认知过程),而这种机制的本质上是趋利避害——不同的消极情绪导致记忆编码阶段的注意强度、唤醒度不同具有其适应性作用,再痛苦的记忆也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只有当处理不好或者个人的心理弹性较差时,记忆才会形成长期的痛苦的来源而不是有用的经验。

情绪对记忆增强效应的影响虽然说明了人在情绪反应和记忆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但也证明了“复杂”不代表“无法了解”、“不可改变”,在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和受到痛苦记忆的困扰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清晰和冷静的认知来减轻它们的影响和改善认知:


痛苦、悲伤、厌恶、恐惧等等消极情绪的存在以及所导致的记忆增强效应(进化机制)不是为了让我们“沦陷”在生活经历中,而是为了让我们对生活有更好的适应和应对——“凡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



参考文献:

王海宝,张达人,余永强.情绪记忆增强效应的时间依赖性[J].心理学报,2009,41(10):932-938.

张丹丹,蔺义芹,柳昀哲,罗跃嘉,蒋冬红. (2019).厌恶与恐惧面孔的记忆编码、保持、提取.心理学报, 51(1): 36-47.

McGaugh, J. L. (2000). Memory--a century of consolidation. Science, 287, 248?251.

Neuberg, S. L., Kenrick, D. T., & Schaller, M. (2011). Human threat management systems: self-protection and disease avoidance.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5(4), 1042–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