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贝 | 九流十家中为什么没有兵家?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纷纷变法图强。各个学派游说各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并相互诘难、争辩。这场持续百年的文化盛会,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奠定了此后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基础,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方技家等。其中儒、道、墨、法、兵和纵横家是大宗,可流传后世千年的九流十家中却没有兵家,这是为何?

要弄明白这问题,我们要先了解”九流十家“的由来。

西汉史官司马谈,对先秦的诸子百家颇有研究,将他对当时流行的儒、道、墨、法、名、阴阳六家的研究整理成书,名曰《论六家要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司马谈这个人,这里我提一下他的儿子---司马迁,这回大家知道他是谁了吧。注意,这个时候还是六家。

西汉末年学者刘歆在《论六家要旨》的基础上,作《诸子略》,补充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成为了”十家“。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以小说家没有独立系统的学术思想而不入九流。故出”九流“。然而这两位也没有将兵家纳入九流十家,难道是兵家的影响力不够吗?

我想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可谓大放异彩,诸侯争霸,怎么离的开兵家呢?让我们先看看兵家的代表人物都有谁,吴孙子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助吴王阖闾称霸。吴起,强魏扶楚,作《吴子兵法》。齐孙子孙膑,这位就不需要我介绍了,田忌赛马就是他出的主意,代表作《孙膑兵法》。尉缭,作《尉缭子》等等,这几本兵书被后世统称为“武经七书”。兵家对春秋战国政局影响不可谓不大,但西汉学者却不将其纳入九流十家,个中缘由,我们只能从其自身经历和社会环境入手了。

司马谈生活在汉文帝时期和汉武帝初期,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学说,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外与匈奴和亲,对内轻摇赋税。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黄老学盛行,兵家势渐衰微,无用武之地。且司马谈个人深受黄老学影响,认为当时流行的学说,即阴阳、儒、墨、名、法各家思想互有短长,唯道家能兼各家之长,“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由此看来,司马谈不看重兵家,可知一二。

关于刘歆,有人认为当时社会崇尚和平,刘歆故意贬低兵家,以安抚民心。可如果真是如此,那他为什么又作《兵书略》,与《诸子略》并称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刘歆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经历。

刘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是刘邦四弟后裔,刘向之子,具有皇室血统。这个时期外戚王莽掌握大权,北有匈奴,内有王莽,汉室衰微,国力衰弱。刘歆曾与王莽共事,关系密切,助王莽谋朝篡位,后政见不合,矛盾渐深,而后刘歆谋诛王莽事泄,自杀身亡。

刘歆这个人是非常矛盾的,他本为皇室,却助王莽夺权,而后又背弃新朝,想要兴复汉室。但无论他个人如何矛盾,我们都能从其经历看出,他决不轻视兵家,相反,非常看重。正因为非常看重,故将《兵书略》与《诸子略》并称,而《兵书略》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家,不得不说,这与西汉末年的政治大局有着某种微妙的关联。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七略》的改编和细化。遵从了刘歆原来的编排,没有将兵家纳入九流十家之中。

由此观之,兵家没能进入九流十家与编者的个人经历,情感和国家社会所处的大局有关。虽然没入九流十家之列,但不代表其对后世影响不大,以《孙子兵法》为首的“武经七书”的历代学习的典范,而其思想主张对现代战争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绝对实力面前,入不入九流十家,并不重要。

作者简介:霍礼伟,安徽阜阳人,现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活泼开朗,乐于交有趣朋友。写作是一个人内心的折射,可以深化人的思想,更好的表达自己,希望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一起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