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赠人玫瑰更有幸福感?

我们在经历某一特定事件之后感受到的幸福感,会随着经历该事件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享乐适应”规则。但是即将发表在心理科学协会期刊《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给予他人得到的幸福感可能是这一规则的例外。在这项研究中,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Ed O'Brien和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Samantha Kassirer发现,与自己反复收到同样礼物相比,反复赠予他人同样礼物的参与者的幸福感并没有下降,或者下降得更慢。

“过去的研究告诉我们,如果想长期保持幸福感,我们需要从目前的事件中休息一下,体验一些新的东西。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类事件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重复给予,甚至以相同的方式给予相同的人,我们可能会继续感到相对的新鲜和愉快,”O'Brien解释说。

在第一项实验中,大学生参与者连续5天每天得到5美元,他们被要求每次把钱花在完全相同的东西上。研究人员随机安排参与者把钱花在自己或别人身上,参与者在每天结束的时候报告他们的消费体验和整体幸福感。来自96名参与者的数据显示了一个清晰的模式:所有参与者一开始的幸福感水平相似,而那些为自己花钱的人的幸福感在五天时间里稳步下降;但是那些把钱赠予别人的参与者的幸福感似乎并没有消失,连续第五次给予带来的幸福感和最开始时一样强烈。

然后,O'Brien和Kassirer在网上进行了第二项实验:让502名参与者玩10轮字谜游戏,每轮赢得0.05美元,这些钱要么归为己有,要么捐给慈善机构。每一轮游戏结束后,参与者都要反馈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感到高兴、兴奋和快乐。结果同样显示,那些把捐赠奖金的人的幸福感的下降速度要比那些保留奖金的人慢得多。

进一步的分析排除了一些可能的替代解释。“我们考虑了许多可能性,并测量了其中十几种,但这些可能性都无法解释我们的研究结果;‘得到’和‘给予’的条件之间几乎没有偶然差异,而且在控制分析中的其他变量时,幸福感的关键差异是保持不变的。”O'Brien说。

对快乐经历的适应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它能激励我们去追求和获取新的资源。为什么当我们给予的时候,却没有发生‘享乐适应’这种现象呢?研究人员注意到,当我们关注结果时(比如获得报酬),可以很容易地比较结果,这降低了我们对每种体验的敏感度。而当我们专注于行为时(比如向慈善机构捐款),可能不太关注比较,而是将每一种给予行为都视为一种独特的快乐经历。我们也可能会更慢地适应给予带来的快乐,因为给予能够帮助我们维持利他社会声誉,加强我们的社会联系和归属感。

这些发现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例如,如果人们给予或收到更多的钱,这些发现还会成立吗?给陌生人和朋友送礼得到的幸福感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吗?由于利他社会行为包含了广泛的经验,研究人员也考虑过测试除了给予或接受金钱以外的事件。O'Brien解释说:“重复的谈话和社交经验,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好,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相关的测试。”

编译:花花

审稿:西莫

责编: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