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映13部国产纪录片 纪录电影在题材上需多样化探索

据统计,在2018年冲击年度总票房600亿的大背景下,今年上院线的国产纪录片仅有13部,其中票房最高的是《厉害了,我的国》4.8亿,其余多是几十万票房,这13部纪录片总票房为5.69亿。

近几年纪录电影确实在题材上也进行了多样化探索:聚焦于社会现实题材的《生门》、《二十二》、《摇摇晃晃的人间》;自然题材的《重返狼群》、《我们诞生在中国》;人文题材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新年》;根据综艺节目衍生出的纪录电影,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之大电影》等,但这些纪录片在票房表现上依旧不尽如人意。在有好口碑却没有好票房的艰难条件下,国产纪录片应该如何生存并发展?

旨在聚集更多观影群体,不求过多商业回报

国产纪录片对于国内观众来说,仍然是个刚需。纪录片创作跟故事片不一样,因为现在拍摄设备、技术条件都达到了,就无法阻挡创作者完成这个片子文本的可能性。国内每年上院线的故事片大概有500部,基本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但是纪录片现在每年上院线的在10部左右,还有很大的空间。纪录片这个行业内不管发生多大的地震,都挡不住这种刚需的增长和创作数量的丰富性。

近几年,纪录电影也得到了更多行业人士的重视,越来越多之前的尝试者及项目案例都为之后的创作答疑解惑,从立项拍摄到宣传发行的各个环节给予帮助。一方面,纪录电影在商业院线的表现以及在社交平台上的口碑传播让创作者更有信心,另一方面,纪录电影的创作者往往对大银幕放映有情结,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作者认为,纪录电影的社会价值要通过公映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种类越来越多元化,创作环境越来越轻松

纪录电影不仅创作数量明显增长,题材内容与摄制形式更为丰富,并在网络传播上得到了各大社交平台的青睐,纪录电影在新媒体环境发展中的受众基础和潜在需求进一步展现。

近年来国产纪录电影摆脱了“主旋律OR明星宣传”的模式,用多样化视角呈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生门》、《重返狼群》、《二十二》《最后的棒棒》等分别从医患关系与生命教育、人与自然关系,到人生态度与人文关怀,展现了纪录片题材的更多视角。所以,无论是从创作的可能性还是观众的诉求,还是目前国内的创作环境,国产纪录片不管怎样它都要成长。


资金短缺是常有状态,融资渠道多元化但“赚钱不易”

国内目前的纪录片投资一般分为几类:一是政府或企业投资、外包团队操作的项目;二是各大播出机构出资并提供资金与制作思路,以互联网平台和电视台为主,自制或委托纪录片公司进行生产,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这两种背靠“金主”,生存状态相对来说比较理想,但在创作的自由度上会受到诸多限制。

目前,大部分国产纪录片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是太理想,有的票房收入仅有几百万,甚至几十万元。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因为纪录片和故事片不一样,故事片这一轮在院线放完之后就没了,但纪录片是可以做长线放映的。

理想状态下,纪录片的正常循环链应该是走市场、走受众,网络和影院是两个真正的检验途径,靠政府扶持都不是常态,一定是要靠它形成一种良性的链条,在这个形成过程中,一定会有艰难,但它确实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