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千古笑柄的“傻”皇帝,却成就一代名相,让百姓远离生灵涂炭

刘禅是位“丑角”皇帝。“扶不起的阿斗” 、“乐不思蜀”这些成语出尽了他的洋相,让他沦为千古笑柄。但是,这位后主是不是真如传说中的那般昏庸可笑?翻开史书且经过阅读思考之后,我们有了新的答案。

千古君臣最佳关系

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就个人英名,与成就他的刘家父子密不可分。刘备对诸葛亮自不必说,“托孤”一事就足以见对其深信程度。

被托孤的小刘也遵照父名,“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听诸葛亮叔叔的话,成为一个礼仪上的天子,把国政大权交由诸葛亮。诸葛亮可以按照自己意愿推行对外政策,比如北伐。

最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死后,刘禅“素服发哀三日”。在面对李邈的谗言“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没有搞任何对诸葛亮事后清算的事情,而是将谗言小人“下狱诛之”。对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刘禅视为子侄,还招了驸马。诸葛瞻才能中等,但34岁就提拔到了出将入相,执掌蜀汉大权的地位。可见刘禅对诸葛亮的一片深情延及后人。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_图

可以说这对君臣的情谊无论生前还是生后,都能够自始自终,在封建社会并不多见。一方面说明刘禅心地善良,重情重义;另一方面,说明其豁达从容,气量如海。

诸葛亮的“相父”职位是很难做的。因为与小主子的利益有冲突,权力斗争在所难免。古来“相父”几乎都没有好的收场。

譬如,吕不韦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跑到秦国,为秦国的事业经营了大半生,这种“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最后还是被翅膀硬了的嬴政逼得饮鸩自尽。

再如,张居正活着时,万历皇帝对其又敬又畏。可是张居正尸骨未寒,万历就对这位辅佐之臣进行了全面清算,并且逼死了张的子嗣。

三国版图_图

诸葛亮的结局和这二位比较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且刘禅还为诸葛亮在陕西勉县修了纪念祠堂,这也是开了君为臣修祠堂的先河。难怪后世有人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的确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所以刘禅和诸葛亮可以说是“君臣和谐”之典范。

而且刘禅对老爸的那两个结拜兄弟也不错,搞得一家亲。刘禅前后两任皇后都是张飞的女儿。刘禅的女婿不但有诸葛亮的儿子,还有关羽的孙子。

刘禅的“戏精”表演

刘禅最令后人诟病的是面对魏国的进攻,选择了“自缚手”,不战而降。他没有像明末崇祯帝那样自挂歪脖树,而是贪生怕死,像普通人一样。

投降主义在大众眼里向来都是要遭强烈反对的,就连处于深宫中的花蕊夫人也写诗讽刺:“四十万人齐解甲,中无一人是男儿。”所以刘禅被骂也是理所当然。

其实,蜀汉相争不过是一场军阀之间的混战。选择投降对于老百姓来说,日子还是那个日子;但对于刘禅来说,他就不再是那个“皇帝”了。选择不战,却是能让老百姓远离生灵涂炭,保存社会生产力免遭破坏的一种方式。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_图

投降这事真正受影响的还是刘禅本人。当刘禅从一国之君沦为异国阶下囚时,他迅速调整心态,没有像南唐李后主那样自怨自艾,写“问君能有几多愁”之类的断魂词,而是打开了“乐不思蜀”的人生新模式。

“乐不思蜀”的故事非常逗逼。当时司马昭请刘禅吃饭,宴席上特意安排蜀国歌舞节目。周围人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为刘禅亡国而表示悲怆。但是刘禅本人却津津乐道地嗑着瓜子,欣赏歌舞。司马昭不禁感叹:“丫没心没肺怎么到了这种程度!”(“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

又有一天,司马昭故意问刘禅想念故国吗?刘禅事先经人教导,如果遇到该问题就说“祖宗的坟都在故地,无时无刻不思念”,最好再流几滴眼泪。刘禅又当了回“戏精”,却被司马昭揭穿了。漏了破绽后刘禅便欣然承认幕后导演正是那个谁谁谁。从此司马昭忙于干篡魏的“正事”,对这个乐不思蜀的家伙也无心去毒害了。刘禅侥幸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亡国之后还能善终的皇帝。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_图

刘禅的这两个段子让时人笑喷了,后世人也跟着起哄笑了一千多年。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话为什么就不能用在刘禅身上呢?只有英雄如越王勾践者,为吴王夫差尝大便才能叫“隐忍”,叫“策略”。我们头脑里都被“英雄主义”思想满满占据。越王勾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因为成功了,成为英雄了,所以之前在敌国所受的屈辱也一同成了被歌颂的内容。

然而刘禅到死也没有复仇,而是在洛阳安度余生,活了六十四岁。他的“偷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狗熊,不可以被原谅,也就没资格“此地乐,不思蜀”。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刘禅的解读不能宽容的原因。可曾想过,刘禅在司马昭面前的这些“弱智”表演,打消了司马昭的疑心,从而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从蜀国带来的五十多位臣子的身家性命。

魏灭蜀形势_图

《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出于故事情节的需要,对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进行了加工,这让刘禅变成了没心没肺、昏庸无能之君。而且这个形象还深入人心,使其蒙受不白之冤。

真正的刘禅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的那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有贤相辅佐时,他就是“循理之君”;身边围绕着小人时,又成了“昏暗之后”。说到底,他就是一介普通人,只是被命运放在了特殊位置上,因此他作为人的各项特质便被夸大。

《历史堂》出品 文:刘樱姝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