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极驻扎的科学家们竟然会“冬眠”?

世界上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是在最不适宜居住、环境最差的地方进行的。但新的研究显示,这并非没有成本。

一项研究对驻扎在南极洲的研究人员进行了长期分析,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我们之中很少有人会经历的心理现象:当人们被孤立地关在黑暗和极端的物理环境中数月,就会触发的一种独特的机制。

这种疾病被称为“越冬综合征”,它不仅仅是只有地球极地科学家才会面临的问题。研究人员认为,人类还可能受到其他特殊类型的长期禁闭的影响,比如前往(或驻扎在)火星数月。

研究人员之一、来自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Nathan Smith解释道:“我们的发现也许反应了一种心理冬眠的现象。早期的研究表明,这是一种对抗慢性压力的保护机制,这种机制的存在是有道理的——如果情况无法控制,但你知道在未来的某个情况会好转,你可能会选择来减少劳动量来保存能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越冬综合征的症状,Smith的团队研究了南极康宏站两组研究人员的心理健康情况。

两组参与者为27名分批驻扎在基地长达10个月的科考人员。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会被要求填写睡眠日记,从而来检测睡眠质量。

研究人员还通过两份心理测试问卷,来对他们的情绪健康状况和应对策略进行评估,这两份问卷分别是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和乌德勒支应对方式量表(UCL)。

Smith和其他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冬季的室内禁闭期间,受试者们的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都受到了影响,而当夏季天气变暖、阳光充足时,便又开始恢复。

这些影响并没有让研究人员感到惊讶,最让他们震惊的是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应对机制。

作者在论文中解释道:“这也许就是本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在隆冬季节,所有被观察到的应对机制都有所减少。理论上,在有慢性应激源的情况下,原先主动性强的策略会被情绪策略和回避行为取代。但结果却与理论相矛盾。”

换句话说,研究人员原本预计的情况是:冬季的主动行为(如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而被动行为(如否认和抑郁等情绪)会提升。

但实际情况有点不一样。在这项研究中,连那些被动的应对方式似乎也在长期隔绝的环境下有所降低,这就导致了普遍的冷漠及平淡的情绪。

研究人员表示,这与一种被称为是南极呆滞(Antarctic stare)的温和心理状态是一致的,其特征是意识状态的改变或是明显的心不在焉、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意识的退化。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现象看起来也确实是一种心理冬眠,在长达520天的火星任务的模拟汇总,同样也观察到了这种现象。

虽然假性冬眠和负面症状一起出现,但研究人员们推测它存在一些优点,提供了方法,使你能用一种刺激很少甚至为零的方式应对自身处于长期隔绝下的压力,并称其为一种为摆脱工作压力而“关闭”心智的能力。

研究小组承认,他们需要更大规模的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虽然这种长期与世隔绝的副作用不会像过去那样带来那么多的威胁。

Smith说:“从历史上来看,这是很危险的,在这种状态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你却反应缓慢。在极端寒冷的天气中,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或死亡。然而,如今的南极科考站相比以前更适合人类居住,能针对各类因素提供更高水平的保护。因此,采用摆脱慢性应激的策略可以是很有效的。”

蝌蚪五线谱编译自sciencealert,译者 李彤馨,转载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