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为何成为关羽标配武器?

编者按:三国名将、武圣关羽关云长跨下赤兔马、手中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的形象,一直为国人所熟知。当然,就像冷兵器研究所多次科普过的,三国时代的武将关羽真实武器,不会是青龙偃月刀,因为那种武器宋代才出现,矛戟环首刀,才是三国时代武将的标配。那么关羽是怎么用起青龙偃月刀的呢?是罗贯中原创的吗?

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的这一形象可不是《三国演义》成书的时候才出现的。唐和五代还有宋代都有关羽的画像。现存最早的关羽像是个雕版年画,叫“义勇武安王”王后面有个字没了,估计是像字。那是金代的关羽像。

▲刀根的吞口,刀上的龙纹,巨大的刀刃已经一应俱全

这块山西平阳府徐家刻的雕版,存在列宁格勒,现在叫圣彼得堡了。这个金代的关羽像中关羽是坐着的,背后有人手持的就是一把长柄大刀。其和武经总要中刀八色里的掩月刀,曲刀,笔刀都很像。而且,目前对“冷艳锯”的各种想象,比如刀根的龙吞口,巨大的刀刃,刀身上雕刻的青龙在这个雕版上可谓一应俱全。那个时代除了关老爷,长柄大刀的形象也在金代墓室中频繁出现。

▲比如山西平阳出的一块墓室画像砖上就有这样的

《武经总要》是宋代的著作,目前宋版已经看不到了,现存最好的是明版,明代也确实有大量的偃月刀流传于世。图画上来说,《出警入跸图》中大汉将军就是用的长柄大刀。在表现战争的画卷中,明代的《抗倭图卷》也是画了偃月刀。万历年间有个叫王圻的写了本《三才图会》,里面说关老爷用的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而金代关老爷用的刀是宋代的哪一款很难说。但是长柄大刀在当时已经有了是毫无问题的。罗贯中把长柄大刀放到关羽手上,只是延续“自古以来”的印象,不是他自己胡编乱造,包括刘备使双剑也是元杂剧先唱的。关羽像在金代墓里的画像石多有出现,基本都是坐着,不过有些是空手有些手里拿着剑;

像金代的五虎拜将图,除了关老爷,其他的都是宋军打扮。到元代,元杂剧中三国戏就多了,出了不少身穿宋代服饰的关羽像。这时候关老爷也不全是坐着的了,开始骑马上舞刀了,拿刀的姿势几乎就是游戏《荣耀战魂》里那样。

▲明代的关羽擒将图,也就是画水淹七军后抓庞德的那一幅图中关羽的坐姿就是延续金代这个版画的。

但罗贯中也是独创的。他独创的是82斤这个分量。古代演义小说讲究的是符号性。要让普通人一看到这个描写心中就有明确的联想。关老爷的红脸就是这么创造出来的。长胡子是三国志上写了的,关刀是前代传下来的印象。

这82斤就是明代武举考试中,舞重刀的考试标准。红脸对应的是赤胆忠心,结合起来就是罗贯中希望当时的读者一看到自己的描写,心中就能浮现出一个赤胆忠心,饱读诗书的武状元形象。普通人不明白为什么考武举的时候要有这个分量。他们看到考场上有,就会以为打仗也用。所以关老爷就用上么个兵器了。舞重刀不是战场功夫,但是舞重刀是表明你有功夫在身,懂得如何运动全身力量,可以使用战场武艺。

罗贯中笔下关老爷浑身都是符号,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些象征符号极大加深了读者对关羽形象的印象。小说作者的笔力强弱是读者在阅读中慢慢品出来的,但是第一印象的建立就是非常依赖符号的。辽宋今夏的时代,战场上各路强力的武将用长柄大刀在战场上血腥厮杀,给了当时的人们一种“强人就得用长柄大刀”的印象。这个印象影响了文化人之后被固定在了话本和小说里。我们今人不论如何讨论文化意向,切勿忘记本源。更不要认为话本里的东西毫无价值,完全虚构。须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灵吸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