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小传:改变马云的《人生》,平凡人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

【1949年12月3日】路遥小传:改变马云的《人生》,平凡人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

1949年12月3日,路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王家堡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原名王卫国。1966年(17岁),路遥从延川县中学初中毕业。

这时恰逢文化大革命爆发,路遥成为学生组织“井冈山”的负责人。随后,又串联起来,成为“延川县红色造反第四野战军”(简称“红四野”)的负责人。1968年(19岁),他以群众组织代表身份,在延川县革命委员会任副主任。

一年后,他仕途受挫,作为“回乡知青”,回到老家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曾在小学当民办教师一年。

1970年(21岁),他开始写作,主要是写诗。从公社大队黑板报,自编文艺小报《山花》,到县级刊物《延川文化》,再到延安地区的《延安报》、陕西省的《陕西文艺》,他一步一步闯出自己的文学道路,颇有名气。

(1970年,路遥(左)与挚友在黄河畔合影)

1973年(24岁),他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1976年,大学毕业后,在陕西省文联主办的《陕西文艺》任编辑。开始尝试写短篇小说,并越写越长。

(1976年,延安大学中文系73级毕业留念。(第三排右一为路遥))

1980年,他完成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讲述了文革期间,某县一个造反派组织斗县委书记的故事,完全取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1978年,路遥与妻子林达结婚)

1982年,他完成中篇小说《人生》,再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轰动一时。小说讲述了改革开放时期,陕北地区城乡生活的变化和纠葛。《人生》因此入选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1984年,他将《人生》改编为剧本,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该片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1985)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吴玉芳)两项大奖。

马云曾说:“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路遥在柳青墓前)

在一个偏僻的煤矿医院,路遥开始了新的创作。“写作整个地进人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1986年,出版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路遥在煤矿)

在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偏僻小县城里,因为生活没有规律,“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身体严重透支,最后病倒了。后来吃了百余副汤药,身体略有恢复,继续写作。1988年,出版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当第三部还在创作之中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出这部小说,由受听众喜爱的演播艺术家”李野墨演播,引起强烈反响。

1989年,在榆林宾馆中,路遥彻夜写作,出版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表现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时期(1975—1985),中国陕北城乡生活的变迁。小说刻画了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小说又极具温暖,充满人性,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境遇的同时,又体现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愿望,以及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和“陕北史诗”。

1992年8月,路遥因已患数年的乙肝形成肝硬化,入住医院。11月17日,病逝,年仅43岁。

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一个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179篇作品,营员“东西望”的第37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