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管:以生命为代价的发明

1867年秋天,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停着一艘巨大的轮船。船上有一个巨大的实验室,实验室里摆满大大小小的玻璃仪器。中年诺贝尔相当苦恼:“到底如何才能控制这种爱爆炸的油呢?”自己“定居”马拉伦湖已经四年了,自己的亲弟弟为此送命,父亲也因此残疾,所有这一切,只为找到控制爆炸油的方法。

“没有退路,没有退路!”诺贝尔喃喃自语。毕竟,发明为人类造福的炸药是他一生的心愿。这事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

瑞典马拉伦湖(网络图)

诺贝尔年轻时曾受父亲之命到美国的机械厂当学徒;19岁回到瑞典后,便把全力研究炸药。几年后,他和父亲、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以硝化甘油为原料的液体炸药。人们把这种威力特别强大、风行全球的炸药叫做“诺贝尔爆发油”。

福兮祸所伏。成功的掌声才响起不久,责骂声便接踵而至:这种“爆发油”极易爆炸,不好控制。一次,美国旧金山一辆火车,在运炸药时受到震动,整个火车变成一堆废铁。又一次,一艘满载“诺贝尔爆发油”的巨轮“欧罗巴号”,在大西洋航行时,因风浪颠簸引起爆炸,船沉入海底。这样一来,弄得全世界都怕“诺贝尔爆发油”,许多政府严禁进口。

面对种种不好的消息,诺贝尔毫不气馁,而是和家人一起投入到新的研究中。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1864年9月3日,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碎砖破瓦四散飞开,诺贝尔的实验室顷刻化为灰烬。除父亲失去双腿外,亲弟弟和五名工作人员当场丧生。

诺贝尔故居 (Nobel's House)坐落在瑞典中部卡尔斯库加市的白桦山庄(网络图)

因事未在现场而逃过一劫的诺贝尔陷入极度的悲伤中。有些亲朋好友劝他就此放弃,政府部门也出面干预。某日,一位全副武装的警察敲门而进,递给他一封待签收的信件。诺贝尔签完字,取出信一看,吓了一跳。只见信上写着:

“为了人民的安全,政府决定,诺贝尔必须立即停止爆炸试验,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诺贝尔正准备申诉时,警察已经礼貌地告辞而去。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诺贝尔内心再次波澜起伏。他想起自己小时候随父亲到俄国等国家漂泊时,看到政府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工人们在荒山野岭里长年累月地用铁锥砸石头,辛苦至极。“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呀!”青年诺贝尔曾不止一次地想。

“不行,绝不能放弃!”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独自在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几百次的失败,四年的不懈努力,他的工作开始有了进展。诺贝尔先把“爆炸油”放进密封的容器里,这样即使遇到高温、摩擦或震动,炸药也不易爆炸。但并不是所有的材质都适合做容器,比如玻璃。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选定硅土作为容器的材质。

雷管(网络图)

虽然发明了这种号称世界上第一次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就是如何进行引爆。总不能直接从硅土里接一条引线吧?那样凶险系数将无限增大。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研究,诺贝尔偶然发现,可以用雷酸汞来引爆硅藻土吸附的硝化甘油。于是,他把雷酸汞装在小管子里,再加一条导爆索。这种简单的引爆装置可以人为控制,是黄色炸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把这种用雷酸汞引爆的管状物简称为雷管。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穿凿矿井,再也不用人力去一锥一锥地砸了。

诺贝尔因为发明雷管和炸药,受到世人的尊崇。临终时,他唯一的遗憾,就是自己辛苦发明的炸药被统治者当作战争的武器;为此,他把自己的两百英磅奖金存入银行,年利息作为奖金,分别给全球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五项中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这便是著名的诺贝尔奖。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科学家,人们决定选择他逝世的日期——12月10日下午16:30作为诺贝尔奖的颁奖时间,把他出生的地点——斯德哥尔摩作为颁奖的地点。这些都是发明雷管和炸药的科学家的深切缅怀.

作者:魏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