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载誉:丹麦在德国进攻第1天就投降,但却有胆冒死保护犹太人

1939年初德国士兵磨刀霍霍向“波兰”,欧洲大陆瞬间笼罩在战争的乌云之中,一场血雨腥风的“争霸战争”吹响了号角,欧洲大陆将在炮火声中重新“洗牌”。

坐落在欧洲最北部的丹麦,自知不是“争霸料”,对外高调宣布自身不介入这场要“命”的纷争。对于丹麦人的表态,作为最重要的“纷争”发起者德国,第一时间表示出了理解。

1939年5月31日,丹麦以“缔约双方保证在解决两国争端时,不诉诸战争和武力”为前提,接受了德国人提出的互不侵犯条约。

当条约正式落笔的那一刻,上到丹麦国王,下至贩夫走卒都展露出了欣慰之情,虽然丹麦要付出财务和土地的代价,但拿到了德国不会对丹麦动武的“保证书”。

然而遗憾的是,一向严谨且十万讲究合约精神的德国人,在1940年4月9日撕毁了这份保证书,并对丹麦露出了“吃人”的獠牙。

面对已经把自己民族最珍贵品质都丢掉,几乎完全“化身”为“野兽”状态的德国人,丹麦高层在德国进攻当天,出于保住丹麦人民既有财产的安全考虑,选择了向德国人投降。

因而每当历史爱好者读到这一段历史之时,往往都会嘲讽丹麦人是玻璃做的,完全是“一敲击碎”。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丹麦人在德国控制期间的反抗运动来看,上述定义是不完全正确的。

德占丹麦时期,当地的盖世太保、党卫军在其最高领导人希姆莱的“灭犹精神”下,一度想着把丹麦境内的犹太族群统统给收拾了。

然而就当他们准备动手之时,包括丹麦国王在内的丹麦权贵们,冒着可能被扔进集中营的危险站了出来,明确表示他们要坚定的保护丹麦境内约8000多名犹太人。

至于怎样去保护?当德国要求丹麦犹太人,出门在外必须佩带“犹太标志”,方便德国方面辨别之时,丹麦国王当即下令宫廷人员必须都佩带该种标志,在他的带领下丹麦全国掀起了佩带潮,直接让德国人感到无从下手的压力。

但是德国人并没有放弃,他们见硬的不行了,于是开始糖衣炮弹,在统治政策上给予丹麦人优于犹太人的地位,进而离间二者关系。

但德国人又打错了算盘,丹麦国王直接跑到犹太教堂去站台,向全丹麦人表示,不管犹太人身上留的是什么血,它即生活在丹麦、成长在丹麦,那它就是丹麦人,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丹麦国王做的表率作用之下,一时间丹麦举国掀起了保护丹麦犹太人的“热潮”。

如此一来居住在丹麦的犹太人,是欧洲犹太人聚居区内伤亡最少的一批犹太人。至于丹麦为什么敢在德国枪口下“抢救”犹太人,待小袁下回分解,期待大家评论区讨论。( 笔者更多内容百度搜索“袁载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