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鸭绿江“开发史”,你还知道哪些?

我国东北部与朝鲜交界的国境河流,是发源于长白山南麓的鸭绿江,全流域面积61.889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境内的流域面积为31.700平方公里,流经我国吉林、辽宁两省,从辽宁丹东附近入黄海,干流全长790公里。可除了这些,你对鸭绿江又有多少了解呢?

鸭绿江古称马訾水、淹淲水、施淹水、淹滞水、淹水、箭川江等。“鸭绿江”首次作为江名,最早见于隋朝,据《资治通鉴》载,隋大业八年(612年):“伐高丽,分道并进,皆会于鸭绿江水西。”

关于“鸭绿”之名的来源,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源于江水色绿似鸭头。如《通典》载: “马訾水,一名鸭绿江,源出白山,水色似鸭头,故俗名之。”且《新唐书?东夷传?高句丽》也载:“有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若鸭头,号鸭渌水。”

第二,源于满语“yalu”。在满语中,“yalu”一次的原意即为“土地的边端,疆界的分野”,鸭绿江(满语:Yalu ula)的本义就是“边界之江”。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首次出现“鸭绿江”一词时,鸭绿江流域还是属于渤海国的疆域,当时渤海与高句丽的边界在今朝鲜半岛的大同江一线附近。也就是说,隋唐时期的鸭绿江是渤海国域内的河流,并不是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可见,以满语“边界”为其命名很牵强,当然府县疆界除外。

第三,源于古阿尔泰语中的“雅鲁”(雅罗)。古阿尔泰语中的“雅鲁”原意为“匆忙的、快速的”,用来形容水流湍急,引申将游动迅速的鱼称之为“雅罗鱼”。据朝鲜史料《三国史记》载:靺鞨人有雅鲁氏,曾居于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后南迁至今鸭绿江流域,以“雅鲁”命名此江,音译则为“鸭绿江”。

追溯历史,图们江与鸭绿江流域可以说是东北亚腹地人类最早的栖息地之一,因为这里遍布着古人类原始群体的足迹。

不过,由于远离中原,该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一直到箕子朝鲜势力的到来,两江流域才步入青铜时代。据《尚书大传》载:武王克商,箕子不愿仕周,而“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再《隋书·裴矩传》载:“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 以之封于箕子”。之后,箕子的势力开始向东发展,从辽东越过鸭绿江流域,迁至朝鲜半岛北部,最后以王俭城为中心,与当地良夷融合,控制了大致包括今朝鲜半岛北部。国力强盛之时,箕子朝鲜斥地广阔,西面疆界当在鸭绿江以西两千里外,据《三国志·东夷列传·韩》夹注中载:“燕乃遣将秦开攻 其(朝鲜)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 ”满番汗就是今鸭绿江附近区域,这与“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的记载相符,可见箕子朝鲜在鸭绿江流域两岸统治了十分辽阔的疆土。

至汉代,鸭绿江流域开始进入规模开发时期。汉武帝曾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有乐浪、玄菟、真番和临屯四郡,此时的鸭绿江(訾水)绝大部分属玄菟郡治域(后划归乐浪郡)。据《汉书·地理志下》载“乐浪郡…… 县二十五”,以朝鲜居首。

魏晋时期,鸭绿江上游属沃沮,中下游地区属于中原政权的辽东郡,两江流域的开发和发展进入快速时期。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汉魏时期东北与中原的交流多数是海上交通,由环辽东半岛濒海的县镇出发,南渡今渤海海峡或沿黄海沿岸,前往山东半岛汉代“齐郡”和“东莱郡”等地。而前往东北的,则由山东“齐郡”和“东莱郡”入海,东北海行,沿黄海海岸,入自鸭绿江口的“安平道”;再转渡朝鲜西海岸,由大同江口或清川江口登陆“列口”和“朝鲜道”。

当时高句丽曾多次从海路与东吴联系,据《三国志·吴 书·孙权传》载:嘉禾三年(234年),孙权遣谢宏、中书陈恂封高句丽王东川王为单于。谢宏等乘船渡海到达“安平口”,经此去国内城。从孙吴之地,渡海至辽东“安平口”。可见,当时两江流域与中原各地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公元698年,靺鞨人建立渤海国,在鸭绿江流域设西京鸭绿江府,南与南海府相邻,北为西京显德府和长岭府,西则与唐朝的卢龙节度使所辖区域相接。当时渤海与大唐进行贸易往来,主要是靠“鸭绿朝贡道”,即贾耽著的《四夷道里记》里所载的“登州海行入渤海道”。渤海之后能发展为“海东盛国”,该交通线功不可没。

此交通线全程分为水路和陆路两部分,其中陆路全程在渤海境内,不过其核心却是鸭绿江的水路线。据《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的《四夷道里记》载,渤海朝贡道从唐境至渤海都城的路线是:“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至鸭渌江唐恩浦口。乃东南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泝 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

金代的鸭绿江,是上京会宁府的南界。

至元代,中央政权加强了对东北的统治,此时鸭绿江属于开元路地界。不过,蒙金之间的战争,使得两江流域区域的城镇、交通遭到严重破坏。据《元一统志》载:“城皆渤海、辽、金所建,元废,城址犹存”。元朝统治者开始建置州城,移民屯田,奖励农耕,开辟驿道,东北地区的经济又逐渐繁荣起来。其中东北驿站的设立,对东北边疆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一直影响明清两朝。据《元史·兵志·站赤》载:“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驿站的广泛建立,促进了中原和两江流域的水陆交通联系,因为这是中央政权进入半岛高丽的必经之路。

明初,两江流域曾一度属于海西女真诸卫,到了明末才形成长白山三部—朱舍里部、纳殷部与鸭绿江部,实际上满族及其先世一直在这片区域繁衍生息。长白山三部中的纳音部分布在长白山麓之间,朱舍里部则接近鸭绿江上游,而鸭绿江部则居住在鸭绿江中游的沿江地区。

当时明朝政府以九连城(即以今天丹东地区)为连接中朝联系的枢纽。双方通过这里进行贸易、派遣使节、进行文化交流。由于交通非常便利,经济很快发展起来,人口不断增加,一片繁荣景象。鸭绿江的建州女真部落经常沿古路而下,来这里劫掠。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正月,努尔哈赤首先征服鸭绿江部,“尽收其众”,两年后又先后破朱舍里部、纳殷部,将其人口“迁之以归”。迁居建州后,努尔哈赤又按照原有的族、寨编立牛录,成为八旗军的重要力量。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为保护关外的“龙兴重地”,清政府将兴京以东、伊通州以南的地区实行封禁,“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挖捕有禁。”包括了位于鸭绿江下游的广阔地区。不过,岫岩、凤凰城以南一线则用来当做是八旗兵丁屯垦的大片旗地,其中仅岫岩一处的旗地在雍正五年(1727年)时就达到3.58万亩。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随兄长出使燕京、朝贺乾隆皇帝七十寿辰的朝鲜人朴趾源,在路过鸭绿江中上游沿岸时,描述道:“绿芜列幕,周罗斥网,义州枪军,处处伐木,声震原野。独立孤阜,嘱目四望,山明水清,开局平远,树木连天……土地肥沃,可以耕垦,浿江以西,鸭绿以东,无与此比,合置巨镇雄府,彼此两弃,遂成闲区……”

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增设奉天东边兵备道,简称“东边道”。首任道台为陈本植,驻地为凤凰城。东边道存在三十多年,当时其管辖的长白山西南坡的各属县不断增加,两江流域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