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放生习俗是怎样的?

放生习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思想背景,并非一开始就来自于佛教。

修佛的根本就是要有一颗慈悲心,而放生就是为了众生的苦难得以解脱,是以慈悲心来救赎的一种行为。众生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机,因此论功德,“放生”才是最大,它彰显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和大慈大悲的情怀,进而成为佛教护生的一种修行方式。

儒家从仁德、仁政方面谈放生

春秋时期,孔子以舜为好生榜样,主张“钓而不网,弋而不射宿”; 孟子则强调恻隐之心,并以仁义思想启发梁惠王,声称“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给万物以生长发展的机会,适时放生。

《国语·鲁语》“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 罟而弃之”。《吕氏春秋》亦说汤收其三面而网开一面,“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 矣。’四十国归之。”,表现了统治者若行放生将比杀生更易获得民心。

道家以无为思想谈放生

《列子》中的《说符》篇记载了“赵简子正旦放生”的故事,全文如下: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 “然。”

这一篇寓言,以先秦著名政治家--赵简子为故事主人公,讲述他“正旦放生”之事,尽管故事中有与佛教关联极大的“放生”二字,但整篇文章却以道家无为思想作为指导,与佛教所主张的“放生”有着很大的区别。

可见,春秋时期,邯郸已经出现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风俗,但是民间放生主要是表示对生灵的恩惠,先捕生灵然后再放之,则功过难以相抵。当时赵简子听从门客劝导,将“捕物放生”的作法改为“禁民捕捉”。

佛教以因果报应谈放生

魏晋六朝及隋唐时期,佛教快速发展,“放生”逐渐成为佛教的一种形式,主张大慈大悲众生平等,受到人们的热情追捧与尊崇。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张皇鬼神,称道灵异”的宗教色彩十分浓厚。《三秦记》中汉武帝、《续异记》中刘沼、《独异志》中严泰等都是因救助他物得到善报。而《搜神记》中海盐士人陈甲、《幽冥录》中曲阿民谢盛、《宣室志》中汾州道士王洞微等则因杀生遭恶报,都在放生作品中融入佛教因果报应的内容。

北魏昙无谶翻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流水长者子品》为佛教的放生提供了自身的资源:“流水长者子不忍鱼为日所曝,乃求其国王,与以二十大象,暂往负水,济彼鱼命,王允其请。长者子乃及请二子,至象厩中,随意取二十大象,又从酒家多借皮囊,往决水处,以囊盛水,象负至池,泻至池中,水即弥满,还复如故。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予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 流水长者子救鱼放生的情节,加入了中原人士对佛教放生思想的理解,对佛教的放生习俗具有重要的影响。如鸠摩罗什译《梵网经》云: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唐代士大夫的“放生”情结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大正新修大藏经》)

南朝梁武帝时期,我国在在荆州设立了最早的放生池,梁武帝有《荆州放生亭碑》(《艺文类聚》卷七十)。当时很多寺庙也设放生池,那是民间的行为。

对于放生的仪式,北齐文宣帝为了实践佛教的慈悲教法,曾积极断绝肉食。天保七年(556年)五月,文宣帝认为肉食是违反慈悲,故不食肉。翌年四月庚午颁诏禁取虾、蟹、蛤、蚬等,只准捕鱼;同月乙酉,不论公私禁绝以鹰、鷂猎狩。天保九年(558年)二月下诏,限令在十一月和一月准许烧野,此外一律不准用火。

梁武帝亲自撰写《断酒肉文》,下敕以蔬果为宗庙祭祀用品。而且,梁武帝造十三无尽藏,实践放生与布施二科。他还命令张文休每天去屠宰场,买下即将被杀的动物,然后放生。王公贵族以及普通民众受梁武帝的影响,积极参与推广放生。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年),智顗劝请陈宣帝下诏禁止采捕。智顗目睹民众以捕鱼之 网相连四百多里,购买江海湾典型段为放生池。

唐肃宗乾元二年,皇帝下诏书,派左骁骑卫右郎将史元琮和中使张庭玉传昭,命山南、剑南、黔中、荆南、岭南、浙江和江西等道,“临江带郭,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颜真卿《天下放生池碑铭》)”

三教合一谈放生

宋元时期,一些深受新儒学思想影响的诗人学者,对仁者爱物体验深刻,设身处地,推己及物,关注万物的生命存在,饱蘸悲悯之情写放生,如陆游“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说王安石“喜放生,每日就市买活鱼,纵之江中”。

欧阳修的话更具有典型性与概括性,说“王者仁泽及于草木昆虫,使一物必遂其生,而不为私惠也。惟天地生万物,所以资扵人,然代天而治物者当为之节,使其足用而取之不过,万物得遂其生而不夭。三代之政,如斯而已。(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

明清时,人们对放生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民间的放生活动十分流行,大规模的放生活动一般集中在岁末、佛诞日、安居结夏等日子里举行。放生的地方一般都选在天然湖泊或江河。社会各阶层人士前往放生之地,举行隆重热闹的放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