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10月5日】沙畹小传:第一位翻译《史记》的西方人,实地考察中国的汉学泰斗
1865年10月5日,沙畹出生于法国里昂,法语名:?douard ?mmannuel Chavannes。1885年(20岁),他考入法国的精英大学读文学,这是类似于美国的“常青藤”大学。
1888年(23岁),大学毕业后,在老师的建议下,开始研究中国哲学,但不久便决定专注于西方人很少人研究的中国历史。他利用朋友关系,获得了北京法国公使馆的一个职位。1889年,他抵达中国,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沙畹,字滋兰,号狮城博士。(里昂的本意就是狮子)
(1907年,沙畹拍摄的开封府相国寺)
在中国,他结识清朝驻法使馆参赞唐夏礼,得到了许多帮助。1890年,他将司马迁的《封禅书》翻译成法文,并正式发表。这是他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受到广泛好评。沙畹大受鼓励,决定翻译整部《史记》。
他对中国大量古代碑文,非常感兴趣。首次采用西方科学方法,系统研究金石碑文,可以说他是现代金石学的先驱。据说,鲁迅对金石学的研究,就曾受到沙畹作品的影响。
(约1892年,沙畹和妻子在访问日本期间)
1893年(28岁),沙畹奉命回到巴黎。虽然他只研究了五年中国,但学术成就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他被推举进入法兰西学院,主持汉语言文学讲座。
1895年,法语版的司马迁《史记》第一卷,正式出版。此后10年里,又先后出版了4卷。其中包含了史记130篇中的47篇,并附有完整的评论和索引。这是西方第一次翻译《史记》,沙畹在汉学界声名鹊起。
(1907年,沙畹拍摄的登封少林寺)
1903年(38岁),他在著作《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路有陆、海两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因此,他被认为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人。
1904年起,他担任法国汉学杂志编辑长达12年。
(1905年的沙畹)
1907年,他回到中国,考察了辽宁、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为期一年。在参观沈阳故宫,他得到了保存在故宫里的60多面金属镜子的模具。如今这些模具保存在法国吉美博物馆。
在法国汉学家中,沙畹属于第三代,但第一代开创者雷慕沙、第二代继承者儒莲,都没有来过中国。因此,沙畹是第一位真正实地考察中国的汉学家,开启了欧洲现代汉学的先河。
(1907年,实地考察中的沙畹)
一路上,他对石窟、寺庙、石刻等遗迹,做了详细的记录,并拍摄大量的实景照片,拓印了许多金石拓片。如云冈石窟图78幅、龙门石窟图118幅、河南巩县石窟图18幅等等。由于后来中国陷入战乱,许多遗迹都被毁坏了,沙畹收集的资料显得非常珍贵。
凭借收集的资料,在随后几年里,沙畹写成了《泰山志》、《中国两汉石刻》、《华北考古图谱》、《华北访古记》等等。
(1907年,沙畹拍摄的龙门石窟)
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俄国、英国探险家纷纷来到敦煌,卷走了藏经洞中众多的珍贵写本。1908年,法国学者伯希和赶到敦煌,从挑剩的写本中,也带走了大量的珍品。
1912年,沙畹和他的学生一起编辑并翻译了,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拿回来的手稿。沙畹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整理研究敦煌与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是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
(1908年,伯希和拍摄的莫高窟)
1915年,沙畹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主席。
他的著作很多,如《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译注》、《摩尼教流行中国考》、《中国佛藏中五百故事选》等等。他是现代最有成就的汉学家之一,被誉为“欧洲汉学泰斗”。继他之后,成为法国汉学与敦煌学大师伯希和与马伯乐都出自他的门下。在他们的影响下,汉学在法国科学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918年,沙畹病逝,享年52岁,今年正好是逝世100周年。
(1907年,沙畹拍摄的山海关孟姜女庙)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125篇作品,营员“东西望”的第28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