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仅仅0.5℃就能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西部和中亚位于千年丝绸之路的中心地带,这是连接东西方的核心地区。了解这一核心地区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对于成功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至关重要。发表在《大气与海洋科学快报》(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上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的科学家利用CMIP5模型总体均值预测了平均和极端气候变化。对1.5°C和2°C两种全球变暖情景下的平均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变化的比较,突出了通过将全球变暖降低半度可以避免的影响。结果表明到21世纪末,在气候变化2.6、4.5、6.0和8.5的情景下,与1986-2005年基准期相比,气候变暖分别约为1.5°C、2.9°C、3.6°C和6.0°C。

博科园-科学科普:同时所有区域合作伙伴关系的年平均降水量持续增长,与1986-2005年相比,在RCP8.5下增加了约14%。在所有排放情景下,千年丝绸之路地区的气候变暖在2020年前达到1.5°C。本世纪20年代(21世纪30年代),在RCP8.5(RCP4.5)假设下,气温上升了2°C。研究表明减少半度的全球变暖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造成重大避免影响。根据这项研究,减少半度的全球变暖将避免0.73°C的进一步变暖(四分位数之间的范围是0.49?-0.94?极端热事件增加4.2天,其代价是年降水量增加2.72%(0.47%-3.82%),连续干旱天数的变化与地区有关。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仅仅半摄氏度就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其研究发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证实了《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nt)中提出的逐步增加全球变暖限制的重要性。

  • 欧亚大陆年平均降水量(单位:mm yr-1)(阴影部分)和丝绸之路核心区年平均降水量预测变化(左下方插图),图中主体部分的黑色粗线表示的是丝绸之路核心区。图片:Ning Sun

《巴黎协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框架下的一项协议。共有175个缔约方(174个国家和欧盟)同意努力阻止全球变暖上升超过2摄氏度,并将尽一切努力将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并防止升温后半度,半摄氏度的温度如此之高,可能是阻止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屏障。随着气候变暖,极端降水的平均状态和变异性都预计会增加,从而引发更剧烈、更危险的极端事件。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不是2摄氏度,将使10年一次或20年一次的极端降水事件的面积和人口暴露量减少约20%至40%。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将综合气候模型档案CMIP5与社会经济预测相结合,以调查未来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人员特别考察了全球季风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

图片:CC0 Public Domain

该地区从地球赤道向南和向北延伸,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这个地区受极端降水的影响比地球上任何其他陆地都大。科学家们发现,通过将全球变暖上限降低0.5摄氏度,可以避免大量极端降水事件及其影响。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1.5摄氏度的低升温目标,将大大有利于人口众多的全球季风地区,减少极端降水的暴露,(研究结果)在各种气候模型、对危险事件的不同定义、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人口情况等方面都很稳健。研究人员将继续研究0.5摄氏度变暖如何影响危险的极端降水的物理过程,还呼吁在对0.5摄氏度的额外变暖最敏感的地区注意和采取行动。在全球陆地季风地区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次区域——南非和南亚季风地区,已经成为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地区之一,研究结果呼吁人们关注这些敏感区域更有效的适应性活动。


博科园-科学科普|研究/来自:中国科学院

参考期刊文献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80/16742834.2018.1440134

DOI: 10.1038/s41467-018-05633-3

博科园-传递宇宙科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