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儒道三家的修行真谛都在这四个字,我们已经误读很久了

不忘初心,大部分时候被我们解释为不要忘记当初的想法或者最初的理想。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本身就极易产生歧义,所以误读不足为奇。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日一天,一天一日。大家看看这句话是不是就会令人歪解?对不起,讨论很有文化内涵的话题时,小编不该举这么不正经的例子。下面让我们言归正传。

“不忘初心”这个词,近年来可谓是被广泛的引用,虽然大多数时候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意。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这个词的最原始意义。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放”是丢失的意思,“求其放心”,就是找回丢失的内心。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后来受环境的影响,原本善良的心渐渐被污染,从而沾染许多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求放心就是把丢失的心找回来,复归于善。所以孟子认为,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在于对自己的心进行不断的洗涤,逐渐洗去长期以来蒙在心灵上的尘垢,以找回最初那颗纯洁善良明净的心。

根据道教教义,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称之为“返朴归真”。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近于“道”的本性。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使人们原有的生命元真慢慢被消耗殆尽,纯朴天性被污染的面目全非。人们急功近利、嗜欲无度,严重损害着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道家认为修行要从心上下功夫,返璞归真,方能达到长寿甚至得道成仙的目的。所以,道家修炼准则也是找回失去的儿时那颗纯真无邪的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六祖惠能因这首偈子而力压师兄神秀,获得师父五祖的衣钵,进而名满天下。惠能这个顿悟的境界固然很高,却只适合少数悟性极高的人修行,并不合适大多数人。而神秀的渐悟派,才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气。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这个偈子作在惠能之前,惠能也是在这个偈子的基础上,才有了他的那首“菩提本无树”来相应。我们神秀看看这个偈子表达的含义:

身是菩提树:这个身体是我们神识学佛修道的场所,是能够产生菩提觉悟的地方;心如明镜台:我们的心像明镜一样,最初是明亮清晰的,因为明亮清晰,所有能够照耀外面的世界,也能清晰映射出外面世界的影子;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由于受外境影响,我们原来明亮的心很容易沾染尘埃,所以我们经常要忏悔,静思己过,时时去洗刷自己的真心,不要让真心被世俗的尘埃蒙上污垢,而因此再也看不到内外的光明。

综上所述,无论儒家道家佛家,不管你想脱凡成圣、得道成仙,还是想解脱六道、证悟成佛,都要“不忘初心”,毫不客气的洗涤掉外境对心的污染,找回儿时那颗纯净无瑕的初心,并使它保持洁净。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