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都在缅怀霍金,他跟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

今天上午,霍金去世的消息传来,大家都在朋友圈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甚至还有人在朋友圈表示当自己得知霍金去世时,留下了眼泪。

可能大多数人并不确切的知道霍金研究的是什么,也不清楚他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用,甚至看不明白《时间简史》。

这是一种集体的矫情、凑热闹和所谓“刻奇”?

其实,霍金能够得到如此大规模的缅怀,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解开这个谜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霍金的三次中国之旅,每一次访华经历都堪称魔幻,说是三次奇幻漂流也不为过。

接下来你将看到:

●保证活着就来中国,还被抬着上了长城

●“膜”的理论是什么?

●花800块钱就有可能见到霍金

●第三次来华成了大众狂欢

没有《时间简史》的特约编辑 / 一万


保证活着就来中国,还被抬着上了长城


当霍金1985年造访中国的时候,他首先去的是合肥。

和现在一样,当时的合肥也是一座吸引力不大的二线城市,那么吸引霍金前来造访的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邀请。

●1985年,霍金和中国科学家会面


别看当时的改革开放还没多久,中国还是有人了解霍金的价值的。中国的科学家们早在70年代就知道了霍金和黑洞理论。

在198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者就开始邀请霍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请到霍金,充分说明了知识就是力量。

当然,这样重要的人物到访,也需要一点运气,英国大使馆担心霍金去那个年代的合肥会有个三长两短,真是相当的西方中心主义了。所幸霍金本着科学为重的考虑,直接表示:只要能保证他在合肥能够存活,他就来。

于是1985年4月28日,43岁的霍金第一次来到中国,下榻毛主席曾经住过的合肥稻香楼宾馆。霍金做了两次演讲,一次关于黑洞形成的理论,一次关于“时间为什么总是向前”。

来了中国,怎么能不爬一趟长城呢?做完科学交流,霍金又去了北京,指明要爬长城。这给北京负责接待的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刘辽出了个大难题。

霍金威胁说,如果不让他上长城,他就在北京自行了断。

最后还是刘辽找了几个物理系的研究生小伙子把霍金带着轮椅抬上了长城。可见当研究生不光得有脑子,还得有体力,不过能抬霍金这样的高人,大概也能沾点仙气吧。


“膜”的理论是什么?


霍金第二次来中国是在2002年8月。这次霍金是在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邀请下成行的。由于这个时候国内知道霍金的人已经相当多了,他也就受到了热烈欢迎。

请来霍金的丘成桐先生,可是数学大师陈省身的高徒,1982年获得了菲尔兹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裔数学家。因为没有“诺贝尔数学奖”,所以这个菲尔兹奖就类似于数学界的诺贝尔了。

像丘成桐、杨振宁这种地位的华裔科学家,国内一般会请来做沟通中国与世界学界的纽带人物。这不,丘成桐就靠自己的影响力请来了霍金。

●邱桐成与霍金对话


丘成桐还于2002在浙江大学建立了数学科学中心,并召开了“2002弦理论国际会议”。霍金应邀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M理论宇宙学》的学术报告。这里的“M”代表“Membrane”,即”膜“的意思。

霍金的学术报告究竟讲的是什么呢?

他是从这三个问题入手的:“康德问:在宇宙开始之前为什么有无限的时间?在所有这些时候里面宇宙在做什么呢?宇宙为什么现在不处于热平衡状态?”

在霍金的宇宙模型里,宇宙大爆炸是真实存在的,是一切的起点,开启了时间,而时间的终点则在黑洞。

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或是在黑洞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失效。

另外,广义相对论无法讨论小尺度下的问题,这必须借助于量子力学。

然而爱因斯坦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认为量子力学理论并不完备,即“上帝不掷骰子”。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因为直到2015年发现量子纠缠现象之后,量子力学理论的完备性才被完全证实。

霍金所做的,则是把宏观尺度下的广义相对论和小尺度的量子力学相结合,来构建一个能够描述宇宙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的理论。

霍金在演讲中提到,时空是十维或是十一维的。然而我们只能察觉到四维时空,这又是为什么呢?

霍金有两种猜想。

一种可能是,有些额外维度卷曲成了微小空间。当我们看一条细长的头发丝时,我们几乎无法意识到它是三维立体的,头发的两个维度被我们的脑补忽略了。如果真有额外维度的卷曲,那它们的卷曲程度之微小,也绝不是我们能想象的。

另一种可能是,有些额外维度可能是很大乃至无限大的。甚至有可能,我们所存在的时空就禁锢在一个膜上。这就是“M理论”的由来。

这种反直觉的理论要构建起来,还要与我们的观测相符,需要大量的数学公式。这很不利于读者发朋友圈,所以这部分我们就从简吧。


花800块钱就有可能见到霍金


不同于第一次仅限于学术交流的来访,霍金这一次来中国引发了媒体对他的报道热潮。在霍金访问中国的17天内,新浪网转载相关报道94篇,在杭州的香格里拉饭店召开记者招待会时,现场记者也是踊跃提问。

有记者问到霍金正在把《时间简史》改写成更容易被青少年理解接受的版本时,霍金是这样回答的:“《时间简史》是我第一次尝试写科普著作,我觉得我把它写得比实际需求更复杂了,所以我现在在写一本对每个人而不仅只是对少年们更容易的版本,还有一年就可以完成了。”

只是有些记者没有基本的物理知识,也并没有事先做好功课,在招待会上问出了“在你心目中宇宙的上帝究竟是什么?是大爆炸还是别的造物主?”这样的问题。霍金身体条件所限不能翻个白眼,只能忽略了这位记者的提问。

在杭州的几天,霍金还游览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之后,霍金又到北京,参加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

●史蒂芬.霍金在浙江大学


8月18日,霍金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做了科学报告,打出了鲜明的标题:《膜的新奇世界》。据当时的新闻描述,两千人的会场座无虚席,黄牛票也炒到了800元一张。

近些年来,中国的科学水平突飞猛进,想必霍老爷子也是很欣慰的。

在北京的短暂时间里,霍金再次游览了长城。幸好,1988年从日本引进观光缆车在长城上开通,这次不用再麻烦那些研究生同学了。


第三次来华成了大众狂欢


霍金第三次来中国,是2006年。这次行程比起前面两次更像是大众狂欢了,但和前两次相比,没有什么太多科学上的新东西。时间越晚近,画风和如今的朋友圈越类似。

他还是在香港、北京都做了关于宇宙起源的演讲,而媒体则费尽心思想把他的语言翻译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以便为科普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

●2006年6月21日,斯蒂芬·霍金在北京与中国公众见面,并回答提问。(新华社)


相比之下,人们似乎更关注那些花边新闻,毕竟记者的门槛也越来越低了。他的轮椅有多智能,他对北京的堵车怎么看,他有没有打算去西藏旅行,都被人拿去问霍金了。甚至有人(颇为不礼貌地)问,你的残疾有没有影响你的工作。

不过霍金应该早就习惯了这种为大众传媒提供爆点的交流。

在观众提问“您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时,霍金给了一个让大家都很开心的回答:“中国的文化、食物我都感兴趣,但最感兴趣还是中国的女性,她们都很漂亮。”

这样看来,霍金不仅知识水平高,情商也是相当高的。这样一位和中国很是有缘的伟大物理学家今天离开了我们,我们向他致敬。

霍金在中国的三次奇幻漂流讲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现在我们来说说开篇的那个问题。

霍金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缅怀?是那些物理概念停留在高中水平的大众,在网上的集体矫情吗?

我们相信很多人对霍金的哀悼是发自内心的。

虽然大多数人并不了解霍金的物理贡献,也不懂“M理论”是什么,但是霍金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意义。

他的肉体困于轮椅,精神、智力高蹈于宇宙的太初和无尽未来。肉体的局限和灵魂对无限的渴求,是所有人命运中不可逃离的矛盾。而霍金在肉体的巨大局限之中,将精神和智力的无限发挥到了极致。无数人在他的引领之下,第一次将目光投向宇宙星辰,思考宇宙的起源、时间的来去,以及我们沧海一粟的生命意义。哪怕这种思考和体验只有一瞬,也使得我们的生命在那一瞬间超尘出世,在宇宙的维度上看到了自身。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一点可能比搞懂“M理论”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史蒂芬·霍金、戴柬、朱重远:《膜的新奇世界》,《物理》,2003(1);

2.王德仁、王慧华、章清等:《霍金报道:享受科学的盛筵》,《新闻实践》,2012(10);

3.《霍金与中国记者对话》,《中国青年科技》,2002(9)。


互动话题

你最想对霍金说的一句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