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比其他世界性城市差在什么地方?

晚上好,此时此刻的我,坐在南半球澳大利亚东北角的一个酒店,找到了一个网络热点好的地方,开始了码字。

我正坐的地方

我的地理位置

澳大利亚是我以前没有想来过的地方,今天在昆士兰州的凯恩斯,第一天看到了赏心悦目的山海风光以及暴戾的鳄鱼猛兽。

我正在尝试将人生调频,开启一种全新的生活,我会持续向大家分享我做出选择的动因以及实践中的感受。

在土澳的第一天

由于现在并不太完美的网络,我无法长篇大论。今天先向大家分享一篇Q&A,它表达了近五年来我对我所生活城市的理解与认识,它就是上海。文章发布以来,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也获得了海量的点赞与认同。

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我不接受其它人对我的说服,我表达我的观点,也并不是为了和其它人来辩论来证明我是对的。我从不尝试去说服其它人来认同我。

它仅仅代表我自己,代表了在我的人生经验里,我对我所生活的这两座中国最优秀城市的理解——尽管最后我用脚投了票,来到了上海。


这是Q&A鳗鱼问答第十一期。

Q&A前两期为:

哪些国家的人生活水平和中国最接近?

为什么这几年台湾经济落后这么多?

Q&A鳗鱼问答是一个小板块——对于大家留言较多,围绕全球文化而不限于旅行、历史地理、职场、留学等领域的问题,进行我的角度的解读。


这道问题的原题如下:

上海比其他世界性城市差在什么地方?


我的回答如下:

上海比真正的世界城市(如伦敦,纽约)差了一个北京。

首先,中国内地没有“世界性城市”。受制于签证限制,对外开放程度,生活成本,经济国际化水平等原因,中国的超大城市,国际化程度其实都非常低,即使比起我们看不上眼的东南亚诸城,上海的常住外籍人口数量还不及小小越南的胡志明市,更不用说新加坡,曼谷这种东南亚的国际化城市。

其次,放在中国内部,上海的国际性也不如北京。

我一直说,“中国的纽约”是北京,不是上海。上海是中国外表看上去最像纽约的城市,它摩登,洋气,高楼林立,有最好最小资最奢侈的消费场景。但它没有纽约的内核——极致的多元化价值观,人口来源分布的极致丰富性,行业的多样性。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的纽约”是北京,不仅仅如此,北京还是中国的洛杉矶(娱乐,影视文化中心),中国的旧金山(中国的科技中心),中国的华盛顿(政治中心),中国的波士顿(高教中心),这是中国的当前政治制度所决定的。

很遗憾,上海在以上的五个中心里,都不如北京。

这只是其一。

上海本质上是一个区域性城市。因为,“世界城市”是几乎没有“本地人”的概念的,来者都是纽约客,世界城市居民的来源极度的多元多样,就像纽约是世界上居住人口来源国籍最多的城市。在纽约的美国人都不占多数,更不用说土生纽约人了。

在北京,北京人是很弱势的,在清华北大,在五道口西二旗的百度网易,在国贸的中金或者是壳牌公司,在金融街的各部委与四大行,北京人都不是主要势力,北京人完全不占优势,因此北京人没有太多的优越感,没有那么强的存在感。

因为北京,是整个中国的北京。

而上海,可能仅仅是上海的上海,是长三角的上海。

在上海的复旦同济,陆家嘴的券商基金,或是静安寺的雅诗兰黛欧莱雅,在这些大企业里,会经常听到上海话,很容易遇到一个部门上海人多数的情况,即使上海人不是多数,加上江苏浙江人也占了部门的绝大多数。

我高中毕业那年,北京大学在湖北招近100个人,复旦大学招17个人。

为什么总是有新闻,讲上海人排外之类的话题,我不讨论上海人是不是排外。但频繁激发起“排外”这个话题,就已经说明了这不会是“世界城市”,因为它有着非常强烈的本地人和非本地人的种群概念区别。

最后补充一点,全世界唯一一个,通过结不结婚来限制买房的城市,只发生在中国的上海。

上海外地户籍买房的条件是,“纳税满五年”+“必须结婚”,缺一不可,北京没这么做,其它地方也绝没有这样做。

这就已经看出来,上海骨子里的“保守”,一个认为单身汉不可能长期持久的为城市作贡献,一个觉得只有通过结婚,以家庭为单位才可能“安定”,才有资格成为“新上海人”的城市,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城市”,“国际城市”。

君不见,曼哈顿与伦敦金融城,甚至是东南亚的曼谷,有多少30平米的高层单身公寓,容纳着那些单身的城市年轻精英在为这个城市奋斗着青春,做出着杰出的贡献。

但上海不欢迎单身汉。上海的不结婚不能买房的政策,倒逼着开发商只开发家庭导向的大户型。如果你有心,你可以研究下近五年,北上深三城的新房户型中,70平以下户型的占比。上海遥遥落后于北京与深圳。

近五年,上海内环的住宅型新房几乎没有小户型。


这就是上海,我喜欢它的硬件,所以在居住过深圳,广州,北京后,我搬来了这里。因为从生活方便程度,城市结构肌理,城市管理服务上,它在内地确实是最舒适与先进的城市,只要有钱,你在这里有最好的物质享受。

但它从来不是什么“世界城市”,也永远不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