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了解我国各朝代军训演变史

暑假已经结束了,迎接新生的,不只是新一轮的单身狗生活,还有传说中的大型受难纪录片——军训

军训是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坑,它是永远踢不齐的正步,是教官数不完的俯卧撑。

你眼中的自己

教官眼中的你

每次看着在旁边吃雪糕的学长学姐,再看看在太阳下站军姿的自己,真的很想问问苍天“你弄个军训是想整死我吗?”

其实军训不是现代的产物,它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绘有军事训练场景的壁画(拓本)

先秦:军训出现,商代时,诸侯们喜欢搞事,为了避免挨揍,他们开始重视军事训练,那时的军训是VIP业务,除了正规军队之外,只有贵族可以享受军训

到了西周时期,大学以“六艺”为标准课程,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就是军训内容,教官直接由部队军官担任

汉代壁砖上画的"六艺"

春秋战国,不止是在学校里能接触军训,还可以通过参加田猎和编排武舞,达到军训的效果,连孔校长都亲自带队做过教官。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

秦汉隋唐宋:军训被冷落

秦朝打赢群架后,成功当上了老大哥,为了不让其他人有机会提升武力值,他把军训拉入了黑名单,还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连菜刀也需要几家合用。

汉朝时,儒家文化被二次改造,“六艺”变成了“六经”,军训内容被取消,沦为了一种礼仪程序,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但民间教育中还存在军训。

东汉王莽执政时,经学家刘昆每年都会,带着五百多名弟子私下军训。

隋朝,随着科举出现,背背背、记记记成了学生的日常,连抱佛脚都没有时间,更别说有人愿意去军训了。

紧接着到了唐朝,国家经济发展了,公务员涨工资了,学生挤破头都想进入国家编制。,于是把时间全花在了做练习册上面,再加上为了节制地方的武力,致使军训渐渐被废止

李世民:“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唐朝最终被小弟给弄死,这下宋朝更害怕了,觉得大家还是不会武功比较好,将“重文轻武”推向了高峰,“习武无用、科举最大”。

在程朱理学的洗脑下,宋朝文官的地位大大超过了武将,军训被彻底打入了冷宫。

明至清初:军训上位失败

朱元璋作为武夫,当然更喜欢打打杀杀,他恢复了先秦时代的“六艺”,下令在科举考试中加入“骑、射”科目,自上而下地加快了军训的发展,但在理学的压制下,军训始终没能翻身,这也使得明朝士兵战力下降,没有多大抵抗就被清朝干翻了。

清朝以武建国,又是一个勇猛好斗的民族,建国初期格外重视军训,规定在科举考试前要测试体育(骑射),骑射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科举。

清朝骑射场景

既然跟钱途挂钩,自然受到人们重视,所以军训不止在学校进行,民间也纷纷效仿,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僵化,八股文顺利C位出道,军训并没能进一步发展。

清末民初:军训时兴时废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被日本暴揍一顿,天朝上国可是被啪啪打脸了,清政府终于意识到拳头硬才能真的硬,1906年,清朝颁布《教育要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

民国成立时,对军事教育非常重视,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成立了具有国民党特色的童子军,军训又重新火热起来。

随着一战的结束,国民厌倦了战争与军事,军训再一次被冷落。

民末-新中国:军训稳定成型

1929年,由于受到日本威胁,军事教育受到空前重视,军训成为高校在读男生必修课,每年暑假还会进行连续三周的军训,教官由军校毕业生担任,训练难度五颗星。

(训练项目包括传授军事学识的技能,分为学科和术科。学科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射击教范、防空常识、战车常识、卫生急救等。术科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测图实施、弹药射击、夜间演习等等。)

与现在应付式的军训不同,当时的军训考核非常严格,不及格的人要随下一届重新训练。如果一直到你毕业的那年还没及格,那sorry,不能毕业,你这几年算白读了,高中生军训不及格的话,甚至不能参加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延续军训传统,到了文革时期,学校瘫痪,军训被迫暂停,随着文革结束,国家恢复军训,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军训活动,最后演变成了,现在的新生入学军事训练。

军训虽然很辛苦,却是学生时代难忘的体验,是大家互相认识、融入集体的途径,别看教官凶巴巴的他们年纪也许比我们还小,私下也是一群可爱的人。

教官间永远基情满满

亲妈系列,当然,为了应对军训的折磨,大家求生欲可是说是非常强烈了,想出很多应对方法。

既然不能反抗,就在蹂躏中好好享受军训吧,反正你们黑不黑都不会有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