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暴饮暴食,真的是因为饿了吗?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有近40%的成人选择以暴饮暴食或吃垃圾食品的方式,来缓解前一个月的压力。而在这些人之中,有近一半的人每周都是如此。

为什么对这么多人而言,在压力很大的时候总是寻找食物(尤其是垃圾食物)的慰藉?你应该要正确解读“压力性进食”。

拥有执照的合法营养师艾莉森·纳特表示,长期压力造成的皮质醇上升可能促进人的食欲。她说,“如果你的压力大到体内的皮质醇含量足以影响食欲的地步,那确实会产生饥饿感。”

然而,营养心理学家亚曼达·贝顿认为,食物更常被用来作为一种“麻木策略”。她表示,“这是一种使自己分心的策略,就像人们会以酒精、毒品、性或是电视,在自己与一切不好的感觉之间进行缓冲。”

饮食甚至能激发与服用毒品相同的神经反应(尽管程度较轻微)。贝顿表示,相关的脑成像研究也指出,当人们大啖碳水化合物和糖类时,“实际上能活化大脑的‘快乐中枢’”。研究亦证实,就像海洛因或古柯碱,糖类会使多巴胺(dopamine,该化学物质会使人产生正向情绪)充满大脑反映快乐与奖励的区块──即伏隔核。同时,糖类也会促使人体释放内源性鸦片物质,这种人体自然的止痛剂能产生愉悦的效果。

但就像毒品和酒精,因压力造成的暴饮暴食乃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贝顿表示,对压力较健康的回应,应该是认知到压力与负面情绪的存在,并找出一个可持续的方式来解决它们。

她说道,“我们成长于一个不断告诉我们不该有负面情绪的文化之中──我们不该难过、不该生气。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区分何种负面情绪是健康、适当、且能透过隐忍来引导自己解决问题的,而何种又是不健康的负面情绪或反应。”

  • 如何分辨自己是不是因压力而暴饮暴食?

尽管有些人经过忙碌的一天后,会蓄意而有意识地纵情享用一大桶冰淇淋,但也有另一些人是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因压力而暴饮暴食。纳特说道,“人们就好像开启自动模式一般。它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甚至没有认知到它正在发生。”

为了避免“无脑的大吃”,清楚区分情绪性与生理性的饥饿相当重要。纳特表示,在你打开一包洋芋片之前,稍微衡量一下自己当下身心灵的感受如何。饥饿的感觉因人而异,但通常会伴随一些生理上的症状,如肠胃的辘辘声、空腹、缺乏能量与头痛等。纳特认为,如果你在没有这些生理征兆的情况下一心想吃到点心甜食,那你可能只是在寻求慰藉或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她说道,“如果你不是真的饿,而是以食物作为心灵慰藉,或仅是一种利用食物来减轻并控管压力的方式,那你或许会想改以其他管道来解决问题。”

  • 如何停止“压力性进食”?

贝顿表示,当你身陷压力的泥淖之中,几乎任何能健康地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来场快速引导式冥想、或打电话给朋友等),都能避免你选择垃圾食物。喝水或许也有帮助,因为经常有人将饿和渴的感觉混为一谈。

然而,就长期而言,解决造成压力的根本问题,要比只在当下遏制自己的嘴馋更加重要。贝顿表示,规律运动、正常睡眠与均衡营养,都是消除压力可持续的方式。而如果你持续为情绪性或压力性进食所苦,那你可能该与能帮助你厘清潜在问题的专业人士谈谈。

贝顿说道,“在负面情绪变得剧烈到我们无法清楚思考之前就予以关注,是非常重要的。压力性进食的产生,乃是因为有些情绪性需求并未被满足。”

但你也必须意识到,有时候你的负面情绪还是会略胜一筹。而因为偶尔偷尝了所谓“疗愈食物”所对自己的谴责,可能只会平添更多压力。

纳特表示,“不幸的是,我们太着重于个别食物的选择,因此对于某些比较放纵的选择,可能就会随之产生罪恶感,最终导致更多压力。但真正的重点是拥有一个健康、可长时间持之以恒的饮食习惯,在这首要前提下,便理所当然能包含一些偶尔的放纵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