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代才女邢慈静?

邢慈静,明代万历年间人,号蒲团主人,兰雪斋主,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邢侗胞妹。山东临邑人,能书能画、能文能诗,是晚明文坛、书坛上誉重一时的女文学家和书画家,与东晋卫夫人、元代管道升并称为“墨坛三大才女”。

出身名门,命运多舛

邢慈静出身名门闺秀,幼年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熏陶。她与邢侗共兄妹十人,她排行第八,与邢侗年龄相差22岁。邢侗最喜爱慈静,不称其名而直呼“八妹”。邢慈静直到28岁才出嫁,晚嫁的主要原因是母亲万氏夫人受到长女邢大姊不幸婚姻的刺激,格外疼爱邢慈静,发誓:“非贵人不嫁。”于是,一直拖到28岁才让邢慈静嫁给武定府人、新任山西大同知府马拯。据《临邑县志》记载,邢慈静临出嫁之前,赠诗九嫂曰:“八月仲秋辞九嫂。”杨氏应声答曰:“九日重阳盼八姑。”姑嫂唱和,传为千古佳句。

邢慈静自从嫁马拯以后,命运一直坎坷多舛,她虽然与马拯共同生活了17年,却一直是聚少离多。万历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她的母亲和父亲相继辞世,她两次回乡奔丧。万历三十四年马拯升任山西副使后,被朝廷派往辽阳前线坐镇7年,夫妻二人根本无暇团聚。邢侗不忍八妹与丈夫长期分离,派季弟送姊赴辽,与马拯团聚。邢慈静这次赴辽东之后才有了唯一的儿子。万历四十年邢侗不幸去世,邢慈静伤心欲绝,又一次千里迢迢回乡奔丧,直到万历四十三年马拯升任广东右布政使来临邑探亲,夫妻再一次团聚。万历四十四年马拯又升为贵州左布政使,邢慈静预感到此去凶多吉少,极力劝阻丈夫辞官归里,因马拯坚持赴任,邢慈静只好携幼子随行,不料,马拯到贵州不到半年,就因劳累过度吐血而亡。邢慈静断发毁面,一恸而绝,救治三日才苏醒。她亲自护夫灵柩,沿水陆二千里北归,数次遭遇狂风恶浪,差一点将船打翻,邢慈静扶柩大哭道:“柩存人存,柩亡人亡。”

一行历尽千难万险返回故乡,葬马拯于武定府马家祖坟。邢慈静借诸葛亮的身世哀悼亡夫,作诗曰:“当年若稳隆中卧,不到秋风五丈原。”

邢慈静晚年落籍娘家,寡居事佛,自号蒲团主人,书斋取名“芝兰室”,她在临邑刻下著名的《之室集帖》,该帖梨木板刻,共计10页,有双面刻字或单面刻字,刀工精良,清竣秀拔,特色鲜明。

邢慈静后半生的生活非常不幸,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晚年又不幸失去一位18岁的爱孙。身心蒙受到巨大的创伤,生活十分凄凉。此时,她娘家已经败落,她无依无靠,自撑门户,非常艰辛。她的一幅《拳石图》落款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据此推算,她应该活到了70岁以上的年纪。

画作曾被皇家藏

邢慈静传世的作品多是上乘精品,国内外博物馆多有收藏。自古以来凡女子善书者,往往以纤细清秀为主要特点。可邢慈静的行书,有风涛气,有丈夫气,行笔稳健有力,通篇气势磅礴。清钱谦益《列朝诗集》说“慈静仿兄书”,说明了她的书法是远取李北海、卫夫人,近师其兄邢侗的。今苏州博物馆藏有她署款为“天启甲子(公元1624年)花朝书于雪斋中,蒲团主人邢慈静”的墨本真迹。她的晚年书迹《自书杂诗》一册,计三十五页,诗四十一首,情真词雅,笔势蹁跹,无疑是她的诗书代表作品了。

邢慈静《临右军帖》

 邢慈静的艺术生涯中,以画品造诣更深。

 她擅作观音,花卉、山水、竹石、白描等,无所不精。济南市博物馆藏其《山水册页》八幅,为一级文物;青岛市博物馆藏有其《白描罗汉》。其他如故宫博物馆、上海、苏州博物馆皆有藏迹。台湾印行的《故宫藏画》内,有其一幅《莲瓣观音》(于清乾隆时收入皇帝内府),底色墨绿,以泥金绘题,醇厚流畅,栩栩动人。《明史》《池北偶谈》《山东通志》《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均载有其事迹。清人评价她的《莲花观音》、《白描大士图》等道:“笔法超凡、墨痕愈细,神气如生”。如今,这两幅作品分别被台湾和青岛的博物馆收藏。

邢慈静 1587年作《如来佛》

 另外,她的绣品也很出色,其《发绣大士像》被赞誉为:“于色丝之外,另辟蹊径,见者论为针神”。

 她在临邑刻下著名的《之室集帖》,共计10页,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她手临的《芝兰室兰亭序》,苍劲老辩,端庄朴茂。第二部分是她自己手书的41首诗,称《芝兰室非非草》,情真意雅,笔势蹁翻。第三部分是她集长兄邢侗书札墨迹,称《芝兰室来禽馆真迹》。四百多年以后,《之室集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光照千秋,令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折腰。《之室集帖》今藏临邑邢侗纪念馆中。

 邢慈静生于万历元年(1573),卒年不详。明代,像邢慈静这样的诗、文、画俱佳,能与须眉相颉颃的女子,实为寥若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