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外戚涉政!明朝许多后妃都来自民间,平民是如何成为皇帝的女人?

在古代,皇帝选择后妃除了容貌、身材等方面的要求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后妃是否出身于名门。这也很好理解,因为皇帝虽然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他也同样需要得到下面臣子们的拥护才行。所以,皇帝往往会通过婚姻和一些朝廷重臣的家族结成利益共同体,让这些大臣们更死心塌地的为皇帝效忠。


不过,这种情况在明朝时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明太祖朱元璋汲取了历史上外戚乱政的教训,于是做出了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也就是说,只要女子品行端正,就有资格被选为后妃。至于女子的出身门第,则不再作为入选条件。事实上,明朝后来在后妃的选择上,更侧重于清贫之家的女子,以希望借此辅佐皇帝培养节俭勤政的美德。比如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彩凤(慈圣皇太后)是一个乡村泥瓦匠的女儿。


但是,如果你以为明朝挑选后妃的标准很宽松,那就错了。明朝皇帝选择后妃共分六轮,逐级淘汰,用万里挑一这个成语都不足以形容竞争的激烈程度。

选择后妃的第一步就是在全国的适龄女子中进行“海选”,各省都有各自的名额,总共要选出5000名佳丽。然后由女子的父母将她送至京城进行下一轮选拔。

第二、三轮的选拔都由太监主持。选拔的内容从女子的身高、体重到五官、皮肤、声音,再到气质、姿态。任何一项不符合标准都会立即遭到淘汰。

经过这几轮的选拔,5000名通过“海选”入围的女子会被淘汰掉4000人,剩下1000人成功晋级到第四轮,同时她们也获得了准宫女的身份。到了这一步,这批入选的女子才有资格进入皇宫。


进入皇宫后,这些刚刚被选上准宫女就要开始接受老宫女的检查了。主要的检查内容包括:身体是否有异味、身上有没有明显的疤痕、身体是否还保持着贞洁。经过这轮筛查后,再次淘汰一批身体方面不合格的准宫女,人数不定。如果所有人的身体条件均合格的话,也可以全部留下。之后,剩下的人就成为了真正的宫女。负责检查的老宫女会从这1000人中再挑选出300人,继续参加第五轮的选拔。

第五轮的选拔由皇帝亲信的太监主持,太监们会对这300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根据她们的言行举止进行打分,分数最高的50人晋级到第六轮。


第六轮也是后妃选拔的最后一轮,一般由皇太后和太妃亲自把关。在经过一番观察和提问后,皇太后会从中选出三人供皇帝亲自挑选。这三人中有一人将被册封为中宫皇后,另外两人会被册封为妃。

至于最后一批50人中的剩下47人也都由各自的去处。她们会被赐给亲王、郡王做王妃,或者留在宫中当女官。

后宫中的女人除了皇太后和太妃外,其他都属于皇帝一人。如果日后皇帝临幸了某位女官或者宫女,她们还是有机会升迁成为妃嫔的。明朝弘治皇帝的生母纪氏、泰昌皇帝的生母王氏,原本都是普通宫女,后来因有幸被皇帝临幸生下了皇子,所以母凭子贵被册封为妃。


总体来说,明朝的这种后妃选拔制度还是比较好的。首先是给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提供了一个登上天梯的机会,其次是解决了外戚乱政的隐患。在明朝存续的二百多年时间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关于外戚的严重事件,这在中国历代的王朝中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