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开销记录6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原创 | 发愤的草莓

不久前在混沌大学线下分享会主讲,开场时掐指一算,发现自己记录时间开销转眼已是6年。

所谓“时间开销记录”,是指把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做这件事花了多少时间写下来。

在这6年里,最常被问的问题是:“记时间有什么用?”

的确,不少朋友在看到这种做法时,第一反应是摇摇头,说坚持不了,第二个反应是摊开手,说感觉没什么效果。

讲真,一开始的想法只是避免焦虑。

曾经很担心乱花时间,就像很多人怕乱花钱一样,拿小本本记录开销情况。

那时候,当我看到每个时间都有明确流向,感觉自己认真地对待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就很安心。

时光流转6年,时间开销不是当年的模样,而是翻来全新的篇章。



01


“帕金森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为一个任务划定终止时间,这件事情像棉花吸水一样,越膨越大,像黑洞一样大口吞噬掉可用时间。

不信?看看是不是经常会这样——

上网搜索找点资料,却因为各种勾引你的链接,跳转到其他地方。

进入微信找一个人,却一头扎进刺眼的“红点”,逛完了整个朋友圈。

没有终结时间,你会忙东忙西,左拖拖右拖拖。而一个“deadline”跳出来,往往就是效率最高的时候。

案例请回想,大学期末考试前的那个星期。能啃下一学期教科书,想想都觉得神奇。

如果你有时间开销记录的习惯——

每一次记录,是阶段性的终结。那一刻倒逼自问:“刚才我都在干嘛,有没有全力以赴做事”,或者“这件事到底可不可以算完结了?”

每一次记录,如一鞭子抽下去,马上提起精神,撸起袖子,而不是发呆喝茶闲聊天。

在这个过程中,你感觉到被观察、被监督了。

就像你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不敢乱动那样,一旦感觉有人看着自己,总会表现得更好,做得更快,哪怕仅仅是感觉而已。

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曾主持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发现,被观察的那些工人生产率有大幅提高。于是,他提出了“霍桑效应”这个概念,说明被观察对人的行为影响。

日本“职场女神”胜间和代在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时候,常会在桌子上放一面镜子。原来,从镜子放上去的那一刻起,她感觉被镜子观察着,便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状态。

时间开销记录,好比胜间和代的镜子。

它让你时不时抬头,发现自己放慢了速度,马上迎头赶上,工作效率不再慢。



02


人会凭感觉走,计划的时间总比完成的少。

时间开销记录之后,对这句话会有深刻体会。

当然,这不是用来责备自己的证据,而是帮助自己调整方向的仪表盘。

有了记录,你在任务开始前,预估自己要花多少,带着猜谜的心态开始一次任务。

在任务结束后,又比对“计划”和“实际”相差多少,带着做实验的心情完成。

如果预估和实际相差很多,你必须动动脑筋:这到底究竟是什么问题?是否有可以改进之处?或者,干脆下次不做这事?

比如,某篇文章已经成型,只是不小心打开文档瞄一眼,简单地优化了几个句子。在时间开销记录中一看,竟然花了半个小时!

如果这半个小时,用来快速阅读一本书呢?或许已经把书本要点拿下。经过比对,下次去修改文章划算,还是去拿来读书划算,需要衡量投入产出比。

又如,打算写某个专题的文章,你规划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一定要写,而且要完成差不多2000字。当你记时间时,才发现这半个小时根本一个字都写不到,都花在搜索资料上。

很惊讶吧?下次你就知道了,要给自己腾出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你也明白,写文章并不容易,还有别人看不到的隐形工作量。

做分享也是如此,别人以为是做个ppt上台张口几句。

而你通过时间开销记录,会发现中间会反复调整ppt,修改演讲稿,确认资料是否表述精准,其中暗藏着各种杂七杂八的小时间。

有白纸黑字的记录,下次该怎么做,你就懂了。



03


有朋友说,时间开销记录好是好,但是坚持不了。其实并非如此,关键看你怎么样记。比如,是否有记录目的,以及记录完有没有回顾反思。

有目的,能设定好适合自己记录的时间颗粒度,也方便在回顾反思时重点看什么。

我们常常说要日回顾、要周回顾,可是没有任何数据在手,你拿什么回顾呢?

单凭大脑的记忆?别逗了。除了那些上《最强大脑》的牛人,你没办法回忆一整天24小时的内容,而至于一个星期的事情,你根本不可能放在脑里。

总得拿一份数据来看看,才能回顾,时间开销记录就是这份数据。

就像发烧了,还得每天量量体温,记录下来,看看体温变化曲线怎么样,有没有好转的迹象。

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关于睡觉的问题。现代人都说没法早睡,如果真想做到,是否有建立一个早睡提醒机制,或者是晚睡的警告机制呢?

如果没有,拿出一份时间开销记录,在日回顾时也能看出问题——原来我每天晚上那么迟才睡觉。

如果说,平时做事是一个踢足球的球员,那么当在记录时间开销时,你变成球场上跟着球员一起跑的裁判,会及时进行监督、评判、裁量。

有记录,才有心灵触动。单凭感觉说每天很晚睡,说完也就没了,不会有任何行为上的不同。想要改变,从记录开始,这是最朴素的方式。

在当下那个时刻,我们压根不会琢磨合不合理,只有事后回顾才醒悟。就像我们听录音里自己的声音,才发现跟平时有很大的不一样。

跳出现场,以局外人的身份才能看出问题,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才可能扭转自己。

现在,记录时间开销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自动自发,像每天刷牙洗脸一样。

常常会不时看看手表,隔一段时间做一下记录。时间原本无形无色,却在记录中勾勒出模样。

它们像风一样,从我身边呼呼而过。5分钟,10分钟,15分钟,能感知到是什么样的长度。

好像经常上市场买菜的朋友,熟悉了重量,用手掂一下,立刻清楚菜贩子有没有缺斤少两。这是一种手感,一类隐性知识,很难将这种感觉转化为文字。

记录6年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一个小学生当时读一年级的,现在也快小学毕业。

这段时光的背后,写着坚持的力量。

因为有了这样的坚持,记录者会愈加相信“我能”。你看,一个小小的习惯,撬起了一个大大的自信。

感谢那些记录时间的前辈,他们举起高高的火把,跑在我们前方,带来光明和希望。

远的有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1890年-1972年),一生发表了70多部著作,并且从26岁开始记录时间开销,一记就是56年。

近的有英国物理学家、软件工程师和商人斯蒂芬·沃尔夫勒姆(1959年生),从1998年开始,记录自己发过的每一封电子邮件、打过的每一个电话、甚至每一次敲键盘的时间。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记录时间,这是个人选择。

我依然建议,这个习惯,你值得拥有。

那就从现在开始记录,因为你并不孤单。哪怕只是记录两个星期,也会颠覆认知,超乎想象!

聊一聊:你对记录时间怎么看?

——

作者:发愤的草莓,干货新书《现在就干》作者,专注时间管理与妈妈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琐碎的生活变成像游戏一样好玩。家有2宝,上班之余耕耘同名 公 号,每天5点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