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官不如现管”中的“县官”是指“地方长官”吗?

《济公全传》一七五回:“皇上他没我大,大凡县官不如现管,我要放窦永衡,皇上他管不了我。”

其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县官不如现管”,是指官再大也比不上具体掌管事务的人有实权。

据说这还有一个故事。

从前,县衙门口贴出一张告示:三月将进行乡试,金秋进行大考。但此时县太爷恰好生病,就将此差事委托给心腹主簿单淦。

那些文人墨客,有的是一心想凭借自己的才学来个独占鳌头;有的则破囊捐钱,倾财加码忙着给主簿送钱送礼。时光飞逝,不觉期限已到,单淦看着堆成小山似的财礼喜在心头。正要关门时,一名衙役报告说,来了一个后生赶来应试。单淦心想,真是老天有眼,又为我送来一位财神,于是赶忙叫人请他进来。只见此人身穿绸缎,挺胸凸肚,一看就是富家子弟,单淦见状,马上喜笑颜开。孰料,那人却是一铁公鸡,半天也未见其献上一两银子,更不用说财礼了。单淦不由脸色阴沉,合上花名册便再也不搭理那个人了。那人赶忙解释说:“我是……”,单淦一下子火冒三丈,大声吼道:“滚!此乃枉读诗书不知礼,哪里还配应什么试?”

原来那位富家子弟正是县太爷的小舅子,他怒气冲冲闯进县太爷家号啕大哭起来。刚开始,县太爷对此感到有点愕然,待慢慢问明缘由后,便唉声叹气地说:“真是县官不如现管呀!”

就这样,“县官不如现管”在民间广泛流传。

那么,这里的“县官”是指“一县之长”吗?

第一种解释是,这里的“县官”为泛称,无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意思就是遇到问题,找直接的负责人,比找高层领导更实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高于或低于“县官”的官员,一般都存在不如“现管”的现象。可见,这里的“县官”为泛称。

第二种解释,“县官”就是指“一县之长”。如: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兵车行》里有这么一句:县官急索租。还有《後汉书》卷七十六循吏传刘矩传:“民有争讼,矩常引之於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

这里的“县官”指的是县的地方长官。

第三种解释,“县官”是指朝廷,天子。

我们来开看一个典故。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周亚夫之子为父买皇家葬器,却不给雇工钱。谁知“庸(通”佣“,雇工)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周亚夫)。”

要知道,当时的周亚夫可是丞相、绛侯,地位显赫,其子怎么会去盗买一个县官的器物?显然,这里的“县官”专指“天子”,这样才说得通。

如《汉书》卷八十宣元六王传东平思王刘宇传:“今暑热,县官年少,持服恐无处所,我危得之!”鼂错《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等。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县官”怎么跟“天子”扯上关系呢?

这还得从先秦说起。据考证,县制始于春秋战国,开始时的“县”,指的是王畿(国都),即帝王居住地,之后才泛指全国,于是“天子”就被称为“县官”。

不过,稍后一点的“县”设置,就是通过兼并战争,在吞灭了小国以后设置为县,这样的县就较大了。

实际上,先秦时期“县”的大小是不确定的,如春秋的“县”就比“郡”大,而秦朝是郡大县小。秦朝一个郡下辖几个县;西汉初期,则郡国并存,国以下也有县,隋唐之后县隶属州或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