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坟墓到底在哪里?

东晋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将父子二人称为“二王”。就在兰亭聚会后两年,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即“称病去郡,而尽山水之游”(《晋书王羲之传》)。

但是,王羲之“去郡”后在哪里终老,后世学者争论不一。

第一,山阴说。

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数年,有机会畅游这里的自然美景。王羲之在这里终老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据《绍兴县志》记载:王羲之七世孙高僧智永,就因其先祖墓在绍兴云门山,为了方便拜扫,就从永欣寺移居云门寺。要知道,在当时智永书艺也算得上是大家,特别是在技法上创永字八法,对书法的贡献很大,《宣和书谱》载后人评介:“以羲之为师法,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作为书法家的智永所祭祀的先祖应该就是王羲之。可见,王羲之于山阴终老。

第二,诸暨苎萝说。

据南宋著名诗人、浙东史学派代表人物陆游主持编纂的《嘉泰会稽志》卷六载:“(王羲之)墓在(苎萝)山足,有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

又《晋书孙楚传附绰》载:“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因孙绰为王羲之好友,他所作的碑文又与正史所载相吻合,可信度很高。

第三,嵊县金庭说。

这种说法比较被人接受,我们先来看看古人的众多记载。《剡录》载:“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

唐人裴通在《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里云:“(王羲之晚年)家于此山,书楼墨池,旧制犹在。

白居易《沃洲禅记》载:“越之金庭,高士名人许玄度、孙绰、王羲之等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

《浙江通志名胜》载:王羲之好友许玄度闻王氏隐居金庭,特从萧山迁来嵊县与王羲之为邻,卒葬于邻金庭的孝嘉乡济庆寺。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有这样的诗句:“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诗中“王、许”该是指王羲之与许询。

南宋高似孙的《剡录》卷四载:“金庭洞天,晋右军王羲之居焉。”“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

王氏四十七世孙王鉴皓主修的《金庭王氏族谱》载:公元361 年,王羲之病逝,子嗣以“右军爱金庭之胜,胥宇于此,遂埋王于居宅之旁”。

这里不仅有众多古籍记载,还遗留有古迹--金庭观。这是王氏五世孙衡念先祖崇佛道,将自家宅院建为金庭观。梁大同年间,其子孙在墓前建右军祠,并在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于弘治十五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至今还保存在那里。清道光二十九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存。

可见,王羲之称病辞官后,就迁来嵊县(嵊州市)金庭村。此处有古柏蔽日、瀑布挂潭,青山环抱,碧溪蜿转,秀色可餐,正合适王羲之养老,直至去世便安葬于此。

王羲之的坟墓在金庭乡的瀑布山下,墓背后之山如将军打坐,且平帐大开,左右守护,只有中间出一脉延续至墨池;赤丹墨池荫龙养穴,水口处有倒地笔横列,镇锁水口;左有旗,右有鼓,前有案朝之山,可谓风水宝地。

但是,案山有些突出棱骨,有煞气之嫌。水口处的倒地笔,现由于开发已经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