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必去一次的桂林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里是大自然打造的“巨型城市狂想曲”。

世界摩天楼之都香港,百米以上的大楼3000余座,而在这里,混淆在民居之中高达数百米的石峰,星罗棋布,难以计数。

在2万多平方公里的岩溶平原上,峰丘林立,峰丛基座相连,环围出一个个幽深宁静的宜居之地。

盆景中的城市,城市中的盆景

远眺桂林城七星区

(请横屏观看)

这是一片享有盛誉的山川。

在国人心中,

这里是山水交融的最高境界,

是世外桃源的最佳写照,

也是一生中必去一次的地方。

在世界眼中,

这里是东方神韵最生动的体现,

是海外游客最想去的旅行地,

也是“中国式喀斯特”最杰出的代表。

山揽水进怀,水映山入心

俯瞰兴坪漓江大湾

(请横屏观看)

公元1637年初夏,50岁高龄的徐霞客游历至广西,与向往已久的桂林山水对视,这位阅尽了河山的大旅行家难得发出感慨:

“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转觉神州凡俗矣。”

广西之行历时近一年,徐霞客写下洋洋洒洒15万言的《粤西游日记》,这是世界上首次系统阐述石灰岩岩溶地貌的著作。

在日记中,徐霞客一语道破桂林岩溶地貌的形成机理:

“盖江流击山,山削成壁,流回沙转,云根迸出……”

漓江两岸的峰林峰丛地貌

阳朔兴坪,桂林山水的精华

漓江河谷举世无双的岩溶地貌,是地质造物的无数机缘巧合:

数亿年沧海桑田的轮回中,这里沉积下厚度达到3000米的纯净石灰岩岩层;

板块运动,地裂山崩,巨大的岩层上产生众多的节理和缝隙,雨水浸入,垂直向下溶蚀岩体;

地壳抬升,桂林成为三面环山的盆地,流水汇而不聚,充当雕刻工与搬运工;

气候炎热,降雨丰沛,环绕盆地的山脉岩体坚硬,弱酸性的雨水难以渗漏,桂林的“造山团队”得以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

雨季的漓江

流水溶蚀了盆地中一个个山峦的坡脚,使其坡面不断平行崩塌后退;

时间累积,只有坚硬的岩心矗立不倒,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彼此分离、参差错落的独立石峰。

这就是鬼斧神工的峰林平原。

喀斯特是世界公认的最美地貌景观,但美是有代价的。

孔隙密布的石灰岩无法蓄积雨水,所以,即使降水充足,在河谷平原以外,水源依然是牵制生命繁衍的最主要因素。

岩溶地貌上的民居与蓄水池

(摄影?黄孝邦)

居住于此地人们,不得不在房前屋后用水泥筑起一个个水池,收集起雨水,用于生活和灌溉。

在丘陵缓坡地带,人们则依地势整理出一层层梯田,在丰雨季节插入秧苗,等到秋季来临,便能收获一份对勤劳和智慧的馈赠。

桂林龙胜梯田

世界梯田的原乡

最早在秦汉时期开辟

先秦时期,这里是百越之地。

由于地形崎岖,五岭阻隔,中原文化一直未能渗入。

住在这里的越族,又长期处于割据混战状态,故而人烟稀少,教化落后。

秦统一六国后,为巩固政权,北击匈奴,南征岭南。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集七国之力,发兵五十五万,剑指百越。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进入广西的道路逶迤险阻,秦军时常粮草不继,举步维艰。

漓江河谷,南下进入广西的孔道

远处高大的南岭似一堵巨墙

横亘于湖南与广西之间

从湖南入广西有一条天然低海拔通道——湘桂走廊,湘江和漓江在此擦肩而过,最近处相隔不足30公里。

善修水利的秦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在这个通道的咽喉之处,开凿一条运河,沟通湘江和漓江,秦军便可顺漓江挥师南下,数日即达南海之滨,尽收岭南之地!

苦于久战的始皇帝批准了这个创想,秦军将士和当地人民一起,劈山削崖,筑堤开渠,把湘水引入漓江。

公元前214年,一条总长37公里人工运河建成通航,这就是灵渠

渠成当年,秦军如虎添翼,迅速攻克岭南。

兴安灵渠铧嘴与大小天平水坝

铧嘴将海洋河三七分流

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

(摄影?陆波岸)

漓江向南汇入珠江,湘江北去融入长江,灵渠把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轻巧地系在了一起,存在于中原和百越之间的天然阻碍亦被汩汩清流化解。

秦始皇南征以后的2000年间,这里成为连接中国南北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最便捷的水陆通道。

北上连湖南、湖北,南下达梧州、广州,西去控云南、贵州,灵渠的存在打通了华夏大地上的任督二脉。

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亦得以更为通畅地交融互通。

桂林犹如养在深闺的佳人,一旦容颜显露,那夺目的光辉便再也掩藏不住。

这一方山水在中国文坛上的重量是无可比拟的。

古时咏唱桂林山水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多达5000余首,那些我们在课本中认识的诗人,或亲身来过桂林,或闻听过桂林盛名,几乎都有留下关于桂林的诗篇。

在山水诗还未成形的东汉,张衡就把桂林写进了那首著名的《四愁诗》中: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

湘桂走廊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同时也是空气对流的孔隙。想到桂林风景如画、清凉宜人,杜甫对远方挚友的思念之苦也稍有排解: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在送别友人去桂林赴任的诗中,韩愈则直接流露出浓浓的欣羡之意: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人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这句名言的出处却一直是一个谜题。

1983年的夏天,有人在独秀峰一处腐殖蓬草下发现了一块新的石刻,经发掘清理后,谜底浮出水面:

桂林山水甲天下,

玉碧罗青意可参。

这是公元1201年,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为赴京赶考的士子们所做的一首长诗。

诗文的下两句是:

士气未饶军气振,

文场端似战场酣。

隋唐以来,“贬谪流放”成为庙堂之上的当权派打压报复政见不和者的惯用手段。

岭南、黔中、巴蜀、以及海南岛多被当权者青睐。

于是,湘桂走廊上走来了一批又一批官场失意的文人,其中不乏志向高洁、才华横溢者,诸如:宋之问、柳宗元、苏轼、黄庭坚……

柔美秀丽的桂林山水是这些在流放之路上备尝艰辛的才子们得到的第一份抚慰。

被贬柳州的柳宗元,途径桂林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

这是第一次有人将桂林置于天下的范畴而加以评判,也是文章大家对桂林山水发出的第一波传世赞誉。

千万头颅共一心,岂肯苟全惜此身;

人死留名豹留皮,断头不做降将军。

这是一位抗日将领的绝命书。

1944年10月26日至11月6日,日军15万兵力,重炮集结,包围桂林。

而桂林守军与广西地方民团共计不足两万兵力,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中,守城将士焦土抗战,舍命相搏,誓死保卫桂林。

到了11月9日,国军不少将领或已然撤离或建议弃城逃走,原国民党31军131师少将师长阚维雍坚守指挥,直至战危时刻,阚维雍命令部下突围,自己却回到指挥所,提笔赋诗后,饮弹殉国,时年44岁。

桂林保卫战,完全处于劣势的桂林守军让凶悍的日本人遭遇到在中国战场上的最残酷的战役。

硝烟散去,青山依旧,广西军民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却永远不会消散。

诗词让桂林山水在文人墨客间声名远扬,山歌则让桂林山水走入千家万户。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你或许会发现身边的广西朋友忽然“失联”,不用太担心,他们很可能都赶回家对歌去了。

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的“情人节”和“嘉年华”,他们选择在这一天抛绣球、祭祀、举办大规模的歌会。

对歌当从娃娃抓起

在广西,最能唱的人,当属“刘三姐”。

广东、广西都流传着从刘三妹到刘三姐、刘三姑、刘三妈乃至刘三太的歌神故事,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刘三姐辗转两地,随着年龄增长在不同地区留下的佳话。

不过,真正让刘三姐红遍海内外的是1960年的歌舞彩调剧及随后的风光音乐故事电影《刘三姐》。

整个60年代,大江南北传唱的都是刘三姐的歌谣。

电影《刘三姐》剧照

厉害的是,《刘三姐》在美国的票房直接超过了好莱坞大片《乱世佳人》的票房记录。

今天,漓江水面上的《印象刘三姐》实景歌舞表演,则以全新的视听盛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如果要按地域面积和人口比例来评判一个地区的国际化程度,中国最国际化的地方,应该不是北京、上海,而是阳朔。

阳朔西街

西街是阳朔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如今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地球村”。

不只是每年接待境外游客几十万人,更有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干脆在这里安居工作,甚至成家立业,这是中国其他名胜景区罕见的现象。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潇洒随性的人们停住了脚步?

陈毅元帅给出了答案:

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



未标注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 摄图网

更多精彩内容,来关注地球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