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的今天,帮助中国经济崛起的社会学五大右派费孝通逝世

(万象特约作者:南山南)

【2005年4月24日】13年前的今天,帮助中国经济崛起的社会学五大右派之一费孝通逝世

【女校里的男学生】

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父亲是公费留学日本的留学生,母亲在开办了吴江的第一所幼儿园。费孝通自幼身体弱,母亲便把他送到朋友开办的振华女校,成为女校中仅有的几名男生。在这里他认识了著名作家杨绛。

1928年(18岁),毕业后进入东吴大学医学预科。两年后,放弃医学,转学到燕京大学,改学社会学。1933年,他进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得到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作家冰心的丈夫)的指导。

(1935年,费孝通与王同惠的结婚照)

【获最高奖的博士论文】

1936年,毕业后,取得公费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习。1938年(28岁),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

这篇论文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的里程碑”。论文所研究的位于苏州吴江的、以桑蚕为生的“开弦弓村”,从此成为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之地。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了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费孝通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之一。

【回到抗战中的中国】

1938年夏(28岁),费孝通返回正值抗战的中国,在云南大学开办社会学系,继续对中国社区进行系统调查。1944年,在号称“清华四哲人”之一的潘光旦的介绍下,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参与到民主爱国运动中。

1945年起,费孝通进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50年起,在贵州和广西地区,进行民族识别工作。在十多年的工作中,费孝通学术成就显著,先后出版了《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美国人的性格》等重要专著。

【被迫害的五大右派之一】

1957年3月24日(47岁),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一文,引发争议,被划为右派。两年后,摘掉“右派”的帽子,参与中印、中阿、中巴划界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费孝通再次首当其冲。他曾说过“失去知识分子就等于失去民心”,因此遭到严重迫害。他与吴泽霖、潘光旦、黄现璠、吴文藻,被称为民族学界、社会学界的五大右派。

1967年(57岁),当恩师潘光旦去世时,他抱着潘光旦,感叹道:“日夕旁伺,无力拯援,凄风惨雨,徒呼奈何!”1969年,他被下放到沙洋干校劳动改造。1972年,回到中央民族学院。

(1957年5月,费孝通(右)在开弦弓村)

【中国崛起的推手】

1979年(69岁),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要求费孝通到大学里重建社会学。他访问了国外10所重点大学,成立了社会学研究会,被选为会长。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社会学研究所,古稀之年的费孝通当选为所长。

费孝通一生,九访江村、八访甘肃,走遍了全国各地,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发展方式,提出了中国农村工农一体发展的草根经济模式,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4月24日,费孝通去世,享年95岁,在国家蒸蒸日上之际,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胡锦涛给费孝通颁奖)

(本文是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8篇作品,是营员“南山南”的第1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