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偷学德国其实一打就着!二战日本陆军三式战斗机简介

一个角落。可是,作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急先锋,日本陆军的战机也广泛的活跃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战场上。本期我们介绍的即是日本陆军的唯一一款液冷式活塞引擎战斗机——三式战斗机キ-61。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军内部该机型并无昵称,“飞燕”只是日本国内民众为其取的绰号。

▲三式战一型

说起液冷活塞引擎,其实在二战前各国就已经拥有比较先进、成熟的技术。例如美国的P38,P40,德国的Bf109,英国的喷火式均采用该项技术。与气冷引擎相比,液冷引擎虽然会增加空机载重,但是可以在机首减少迎风面积,且能改善整体空气动力流畅性,并提高约6%的飞行速度。日本从二战前的キ-28开发工作上就积累了相当经验,以此为契机,军方开始了三式战的研发计划工作。

其实在三式战开发前,日本就自盟友德国获得了许多新式战机以作研究,现在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三式战的外形就继承自德制He-100,但是在内构部分却是川崎重工自主研发的成果。受日本工业水平影响,这款战机故障频发,但随着制造工艺的成熟,该问题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作为陆军的战斗机,三式战的爬升与俯冲性能非常优秀,装备了自封油箱和一定的装甲,可是因为机身材料存在问题,使得它与零战一样容易在着火后解体。

▲邮票上的“飞燕”

1937年,川崎公司在获得了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的授权后,开始以BD-601引擎为基础开发Ha-40机械增压倒V型机缸液冷引擎。这样的设计使得飞行员的前方视野更加开阔,而引擎维修的难度也下降了不少。1941年12月,川崎制造的第一架该型战机开始试飞,并取得了让军方十分满意的时速591公里的成绩——这样的数据与其他引进自德国的战机的对战结果也不逞多让。对此,日本军方很快就下达了量产该机的指令。不过,当时日本的工艺却难以负担这样的任务。等到量产的时候,日本的工业部门才发现自己无法确保制造液冷引擎耐高温零件的主要材料——镍的供给。但日本军方不以为意,决定强行让缺乏重要成分的Ha-40引擎继续生产。由此一来,三式战引擎的稳妥率一落千丈,使日军在未来的作战中苦不堪言。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陆航虽然凭借九七式战斗机与一式战斗机“隼”在东南亚上空横行霸道,但是随着英美军队逐渐换装新型战机,日军的飞机反而开始处于劣势,因此前线士兵要求更换新战机的呼声逐渐增大。于是乎,刚刚开始量产的三式战便找到了实战场地。1942年,日本陆航成立了配备飞燕的飞行第68战队与飞行第78战队并分配到新几内亚战场。由于引擎的质量问题,以至于依靠长途飞行转场的两个战队在尚未到达驻地前就损失了三成的战斗机。

▲三式战的三视图

1943年7月,三式战在南太平洋开始了首秀。美军在遭遇这种新式战机后一度怀疑是日本购自德国或仿制的Bf-109,可在发现三式战的主翼散热鳍片的设计又与德式战斗机截然不同,进而推测是日军仿造了意大利的MC.202战斗机,由此三式战在盟军中有个颇具意大利风的绰号:“托尼”。到了1942年11月,美军才在敌我辨识手册上注明该机型是日本研制的产品。

美军之所以能查清这一点,是因为三式战在飞行特性上不论是较德国还是意大利战机都有明显差异——它的俯冲与爬升速度都比传统注重格斗性能的轻型日军战机更快,格斗性能也达到了美军P40N的标准。美军还在手册上特意标明,三式战在翻滚性能上要强于Bf109——记载这点是为了避免飞行员采用先入为主的思维与三式战交战。三式战对于像驾驶飞行性能较钝重的P38之类的盟军飞行员就较为不利,P38飞行员在南太平洋作战时往往凭借着机身防护力及重火力,对火力弱势且机体脆弱的日军战机迎头对决,然而这对正面被弹截面积较小,已装设12.7mm重机枪的三式战则没办法讨到什么便宜。而且在低空性能上,三式战也较P38略为灵活。因此P38的飞行员倾向于选择利用涡轮增压器所带来的高空性能优势,引诱三式战到6千公尺以上的空域作战。美军在1943年底虏获三式战并进行测试后,给出的评价也说明其性能确实不错。

▲三式战装备的引擎

可是,三式战虽然在设计上强调了飞行性能与火力,这一点与美军战机的重叠性相当高。相对于日本海军的零战和陆军的一式战斗机,三式战虽在火力与俯冲速度上有所改善,但依然不足以孕育出独特的战术。尤其是它的引擎和空气动力细节上并无太多突破。1943年后,在美军的F6F与P51B相继入役后,三式战的优势渐渐开始消失。美国海军情报部门在经过研究作出如下评价:“除了飞行速度快于F4F战机并没有特殊之处,相比P51更是处于全面劣势。”

再看位于南太平洋的三式战——由于日军不熟悉的液冷引擎较复杂,维修所需的材料只能从日本本土运输过来,因此大部分三式战都处于故障状态。1943年8月,飞行第68,78战队可用的三式战只剩下6架。直到1944年7月,这两个战队才由于补给不足失去战斗力并就地解散。吕宋岛战役中,也有三个装备三式战的飞行战队参加了战斗,甚至有部分战机进行了对舰自杀式攻击。

▲大名鼎鼎的飞行244战队装备的三式战斗机

▲飞行第244战队,背后的战机即为小林照彦战队长的座机

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攻势越来越凌厉,随着塞班岛的失陷,超级轰炸机B29得以开始轰炸日本本岛。但由于日军本土作战,后勤补给相对方便了不少,三式战凭借其优异的火力优势,取代只装备机枪的一式战和二式战承担了大部分拦截B29的作战任务。但是美国重型轰炸机极高的升限也使日军有些鞭长莫及,以至于三式战拆除了部分装甲与武器,才能勉强与美军一战。同时,日军也使用三式战采取了撞击战术,也给美军带来了相当的威胁。

▲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空军接收日本陆军留在中国的三式战

三式战斗机在它不足四年的服役期间一共推出了八种子型号,共生产了2750至3153架,作为日军主要的空中力量之一活跃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二战结束后,也有一部分被遗弃在中国战场的三式战被中华民国空军接收,并编入作战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