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厉害武功失传,真是因为师傅“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编者按:拜诸多武侠小说所赐,在大众的印象中,大多都是越厉害的功夫越久远,现在不行了是因为很多厉害的功夫都失传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谈祖师爷有多厉害,或者去说认识一个很厉害的大爷。但一问现在呢?都说人家不教外人,已经失传啦。那么是否真是厉害的功夫都失传了呢?

功夫失传,早期其实是因为生产力的低下,导致难以形成完整的传承,饭都吃不饱,就别说技艺传承了。很多技艺大多传不了几代就传不下去了。在上一篇《越古老的功夫就越厉害?》文章发表后,有读者指出古代还是有将门世家可以传承功夫的。但实际上这些将门功夫也都失传了。这些将门功夫的失传跟我国宋代之后的文化氛围有关系。宋之前的五代时期,军阀混战,为了不让士兵逃走,有效控制自己手里的军队,军阀们便在士兵的脸上做了标记,让他们只能为自己效忠,出去投靠别人只有死路一条。

大概从后梁太祖朱温到后周太祖郭威,再到北宋,在士兵脸上刺字逐渐形成了制度,成为募兵的必经手续。此后,当兵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一旦当上兵,刺了字,就得终身隶属军籍,不能再从事其他职业了,结果从军成为了贱业。

狄青画像

比如宋代的王铚在他的《墨记》一书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名将狄青以前的部下焦用,被进士出身的文官韩琦抓起来,准备杀掉。狄青听说后,就去求情:“焦用是个有军功的好男儿。”韩琦说:“在东华门外被唱名是状元的,才是好男儿,他算什么好男儿?”于是韩琦让狄青站在台阶下,当着他的面杀了焦用。

打仗危险性大不说,还没地位,更得受气,这就导致武将大多不愿意自己的后代也当武将。于是所谓将门传承也就很容易断绝。

另外一方面,很多格斗技巧的失传也是因为格斗环境的变化,导致技巧丧失了实用性。比如东汉时记载有“蒲苴子戈法四篇”,但是已经只剩下一个书名了。因为戈这种兵器在汉代早已淘汰。所以当一种武器根本没人用的时候,这门武器的使用技巧自然也就没人去学,从而失传。毕竟当别人都拿起了钢铁的长戟、环首刀,你拿个青铜戈玩得再溜也得挨揍。同样,如果是青铜时代的剑术,由于用的都是短剑,碰到钢铁制作的长剑,一样会被削成人棍,更不存在春秋时代剑法更高超的可能性。隋代还有一本《马槊谱》,但同样只剩下一个书名和部分片段。南北朝时期出现马槊,到了隋唐时期马槊最为盛行,武人没有一把马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说明地位不一样,太穷。但是到了宋代马槊被长枪取代,没人再使用马槊了,《马槊谱》因此亡佚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今保留下来的马槊

实际上,与一般人印象中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最终藏着掖着导致失传的主观印象不同的是,其实过去武师对传承看得相当重要。一个门派人数少,没什么人练,其实也说明这门派技术未必好。真的非常能打、声名远播,自然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同时有更多的人一起研究怎么才能更能打。在旧社会,武师并不会故步自封,越是交流得多越能打,武林中经常会去换拳。

你这套拳我觉得不错,我拿一套腿法跟你换,大家都得了实惠。甚至与自己的徒弟中没有能继承我衣钵的人物,别人的徒弟来交流,天分特别好,老武师为了避免失传也会把绝招教给别派弟子,只是会要求,如果有一天你碰到我们门派的徒弟中有能学这套绝招的有天分的弟子,请你再把这套绝招传给他。甚至于被仇家打成重伤,眼瞅着功夫没传下去,甚至有武师会把本派的拳谱给仇家,技不如人我认了,但是艺不能丢,拳谱你可以练,只求以后碰到我门派的弟子再把拳谱还给他们。

所以现在大量传统武术失传,其实也无非上面提到的几个原因。火器时代,传统武术尤其冷兵器的功夫,已经被时代淘汰了,没用了。因此习武养不活自己,自然没人练。而且早年根本没有对抗性的赛事,早期散打比赛也没有什么奖金。习武除了去打架斗殴,根本没有其他应用价值。

这就导致让一代习武者都固化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教会徒弟怎么打人,只能去犯罪,然后被警察抓起来枪毙或者蹲大狱,我教怎么打人是在害人。这就导致很多老武师选择不再传下去,让自己的功夫失传。就如同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断魂枪》里描述的一样,沙子龙把镖局改成了客栈,从此再不提武艺,不管谁来了也都不交流,也不再把自己的枪法传承下去。这是因为他认为,在枪械盛行的时代,他的红缨枪已经没有再存在下去的价值。

所幸,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又重新开始拾起武术来寻找民族传承,传统武术又逐渐地重现出活力。而且,中国传统武术虽然已经没落许久,也确实失传了多东西。但是托早几辈武师对武艺传承重视的福,比起欧洲武术除了击剑以外其他技法全部只能重新看图画来的复原,中国武术还没有真正断了传承,仍然在重新复苏。

本文出自趣头条作者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号:lbqyjs)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