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构建中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交往?

“有效课堂交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知识、发展智能的活动过程。它包含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是教与学、师与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唯有真正实现有效课堂交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认知结构发展,才能实现新时期“大语文教育(陈尤嘉《论课堂交往的实现》)”的最终目标。有鉴于此,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热切的呼唤着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交往早日实现。

创造多向的交往形式。课堂交往的主体包括教师与学生,而教师与小组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这些主体可以组成多种交往形式,大体可归纳为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两种组织形式。在不同的交往情境下,教师应根据根据学生的差异、学习的需求等,运用灵活多样的交往形式,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多向、更丰富。在多向的交往形式的创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人文关怀和无区别对待。

拓展丰富的交往的内容。“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交往的内容是多么博大精深。所以在交往中,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在对教材进行梳理、筛选和挖掘过程中,要将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值得探究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纳,让交往的内容丰富而富有趣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发的与教师一起将交往内容拓展,从而达到真正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延伸到课外,从而使学生有着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价值。

营造愉快、和谐的交往氛围。在课堂交往中,教师怀疑、否定的目光或消极、直接的话语,都对学生敏感的神经有着极大的刺伤。而教师肯定、赞赏的目光或鼓励、引导的话语,则可以使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并自觉得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给教师和学生以愉悦氛围的刺激,使师生双方思维活跃,灵感迸发;双方在课堂交往中情感交融,心理共振,配合默契;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师生各自充分发挥潜能,课堂活动有序、高效,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而消极的或对抗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消沉的紧张的氛围,会导致课堂交往中的师生冲突,进而使师生态度消极,关系疏远或对抗、情绪低落、思维反映迟钝,注意力转移,甚至会出现学生破坏纪律,制造混乱的行为,严重制约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正常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运用合理的交往评价机制。在交往过程中,由于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将会有不同的思考和回答。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交往活动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首先我们要改正“教师是唯一评价者(田燕《提高课堂交往效率构建有效课堂》)”

这一做法,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是教师或学生,交往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和鼓励学生作为评价者发挥他们在交往中的主观能动性,尤其要赋予学生评价的自主权,重视学生之间的积极评价,甚至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如同桌、组内、组际之间的交往评价,让每位学生在和谐的群体中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应做到评价方法多元化,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交往中。使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局限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应包括对学生参与交往的态度和表现、在交往中的体验、技能方法的掌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等过程性的综合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能促进每位学生的差异发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