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暴动”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国人暴动”,主要指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并于公元前828年病死在那里。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国人”指的是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周朝的城邑一般有两道城墙,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郭,城内称“国人”,城外称“野人”或者“鄙人”。周朝后期,由于贵族内部分化严重,很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阶层也在城中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不过,当时这些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也拥有权利,当然也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

此次事件反映出西周中期王室与诸侯、民众之间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实际上,西周统治阶级对最高权力争夺的公开化,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礼制规范遭到破坏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如周懿王死后,其叔叔辟即王位,这就是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在诸侯们的帮助下,重新登上王位,即夷王。

这个周夷王也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君主。当时诸侯朝见周夷王时,他经常从王位上走下来迎接,并随意地与诸侯们交流。很多读者可能会说,这不是很好吗,说明夷王体恤下属,可是在等级森严的周朝,这些举动让人觉得是有失天子的威严。不久,这些话被周夷王听到,受到极大刺激。

为了让众人改变对自己的看法。趁着各国诸侯云集镐京时,夷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一直看不顺眼的齐哀公活活地烹死。终于达到了预期效果,那些诸侯暂时被吓住了。不过,此后随着王权专制暴虐,诸侯们也开始践踏礼法。

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姬胡登基。为了增加王室经济收入,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镐京的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政策,怨声载道。大臣邵公进谏:“民不堪命矣!”周厉王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西周镐京的“国人”因不堪厉王的暴政,发动暴动,厉王被逐于彘,王权由旁人代行使,直至共和十四年宣王立。

那么,“共和”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现在很多史书都是按照太史公司马迁的说法。《史记?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因为这种说法也符合当时周朝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时的“国人”暴动,仅仅是因为厉王过度的暴政,并非真正要推翻周王朝,之后希望有一位能实施仁政的诸侯王出来代替厉王。而周公是周王室的第一家贵族,召公是第二家贵族,且两人都曾谏阻厉王勿以暴虐弭谤。国人拥戴周、召二公代行王政,符合当时的情形。

但是,又有人说这个“共和”说的是共伯和,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说法出自《竹书纪年》:“共伯和干(夺)王位”。正因为共伯和其人代行王政,所以才称之为“共和”。根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卫釐侯卒,长子共伯余即位,其弟伯和袭杀其兄,夺得卫主之位,此即为卫武公。不过,根据史书记载,这种说法有牵强之意。

我们知道,共伯和是卫釐侯之子,据《史记》年表,卫釐侯十三年,厉王出奔。釐侯二十八年(前827 年),周宣王立。

也就是说,厉王出逃时,釐侯还在位,共伯和只不过是侯国的一个世子,年纪轻轻。要知道,在嫡长继承制非常严格的西周,侯国的一个小小世子共伯和,哪里就能一步登天,成为周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