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不良就业观表现的客观原因有哪些?

高校方面对女大学生缺乏就业指导或者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些高校虽然实行了就业指导,但收效不佳,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就业指导内容陈旧,没有形成新的就业观念,条例形式化,无法激发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大多局限于开展求职技巧讲座、政策宣传、提供信息服务等,没有进一步开展教育指导工作,无法使女大学生意识到就业真正要考虑的各种问题,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念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在就业观形成之前,如果高校不对女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就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正确的就业态度。与此同时,在就业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问题,这时,女大学生的情绪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就容易改变其就业立场,进而影响其就业择业行为,表现出上述一些不良的就业行为。特别是现在,高校就业观指导所针对的对象都是大四或大三的学生,极少对一二年级学生进行教育,这对女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形成,作用是很有限的。

社会方面不良就业观的影响。社会不良就业观的影响:新闻媒体的舆论误导,有些用人单位带有性别歧视的用人观,社会没有为女大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就业环境。我国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现在,国家虽然倡导男女平等,但“重男轻女”思想仍然存在,这就从根本上影响着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态度,即用人观。同时还会使某些女大学生产生自卑懊恼的焦虑恐慌心理,从而影响其就业。

据荆楚网(2010年03月19日09:15)消息(楚天金报):华中科技大学举行2010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包括国家电网公司、中国三江航天集团等153家用人单位,吸引了2万余名毕业生。一名女海归找到一家幼教培训机构,欲应聘英语教师,引起现场许多人的关注。在的招聘会现场,少数企业的招聘要求上直接写明“招聘男性,本科及以上学历”。很多对这些职位感兴趣的女生只能观望却不能参与其中。来自广州的步步高集团,招聘5名财务管理人员,其招聘负责人解释,他们要招聘的是管理人才,需要更有理性,逻辑思维更强的员工,而在这方面,男生更符合工作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则随社会文化和男女两性社会分工的变化而演变”。[3]传统性别角色期待观念就认为女性最重要是做一个贤妻良母,其次才是工作,所以,家人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外面受苦受累,有的在行动上给予支持且乐于让自己的女儿通过婚姻这条轻松舒服的道路达到富足的生活。这就增加了社会对女大学生的偏见,不利于其正确就业。

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当今高等教育体制逐步转变的背景下,高中女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比以前大,当前女大学生已经变得很普遍。虽然如此,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大学生仍然是“天之骄子”,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仍然很高,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家长所寄予的期望更高了。部分家长认为,既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就应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因而在子女就业时,家长提出要求,要求子女们按照自己的一员选择工作岗位。家长的这些思想观念无形中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特别是女大学生。但是这些家长们所谓的“好工作”吸纳的劳动力有限,一部分大学生遵从家长的要求,把就业方向锁定在“好工作”上,必然增加大学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还有家长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认识不足,不支持大学生子女自主创业。很多家长将大学生的“创业”看作是找不到工作的而采用的“下下策”,不利于大学生自谋出路自行解决就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