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到北宋时期洛阳比开封差在哪?为何不在洛阳定都?

如题,五代四个在开封。北宋开始想迁都洛阳,之后不了了之了。这之后洛阳元明清衰弱到一个普通州府地位。具体点它比开封差在哪里?

guankan:交通没开封方便。

不动之戈:洛阳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的末梢,是四面环山的谷地,水系较多但又无黄河之患(四周山地河流多,但地势高,无法灌城),被称为聚宝之地,形胜有很大加分。压力主要东西两路,即东路虎牢关和西路函谷关,而且从东打属于仰攻。河南都说是大平原的四战之地,但洛阳却不是平原而是复杂的山地,从而身居河南又在防御上自成一体,对东南方向控扼辐射能力很强,对中原有攻守之便,因此洛阳才能成为坐镇中原的最佳之地,洛阳与开封的弱点最明显的就是交通不便,经济不如开封,滋养需要周边很大支持。

▲宋代洛阳城图

zi_:开封有汴河…...

精忠报国岳武穆:洛阳可是有洛河,直通黄河。

深潜者:河运能力差多了。

党人碑: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过度的必然,要不是铁路时代的陇海线,洛阳的命运就彻底悲剧了,你看河南大批这样的城市命运。

寂寞王:隋唐运河的中心不是在洛阳吗?离开封几百里地而已,怎么差别这么大?开封建国前至少还是省会,洛阳就是个普通府了。

前头捉了张辉瓒:北宋时能不能从洛河开一条运河沟通汴河?如果可以,洛阳在水运的劣势应该能减少一些吧。

表里如一神盾局:唐末漕运的重点就向汴河方向转移了。

自我感觉良好:还有惠民河。

寂寞王:以北宋国力疏浚洛阳到开封的旧运河应该不是问题,定都洛阳至少不像开封无险可守。

精忠报国岳武穆:完全可以啊,楼上的隋唐大运河,就是以东都洛阳为枢纽点的。

gameboy:没有意义,开封是漕运的枢纽,一旦外敌长驱直入占领汴梁,你定都在洛阳也一样难受。如果只是担心皇帝被抓,战时临时迁往洛阳或长安都是可以的,靖康是钦宗自己脑残不走。

▲宋代开封内城图

表里如一神盾局:人不能胜天,洛阳也不是什么险峻。

寂寞王:洛阳比长安之类是算不上险峻,比起开封来,至少还算有险可守。

表里如一神盾局:脖子露在外面,哪有险可守?

深潜者:上面的意思是攻破汴梁就能截断漕运,反正都有这个致命弱点了,洛阳还有什么优势?还不如死保汴梁呢。

表里如一神盾局:洛阳还得靠东南补给,都城西迁就等于伸长脖子,不是露在外面等着人砍?脑袋戴头盔有什么用,脖子都露出来了。

寂寞王:攻破开封了,建都在洛阳的政权还不赶紧或者西退入关中,防御潼关,依托巴蜀和关中的粮食。或者顺汉水南下武汉或者江陵,依靠两湖和江南粮食。
在开封,辽国金国都有过大军突然南下直达中原腹地威胁的例子。在洛阳,漕运多几百里地而已,宋代一样有运河到洛阳。却有山地可以依托防御。不至于让北方民族骑兵直接威胁到首都。

表里如一神盾局:开封就没被攻破过。按照你的意思迁都了人家直插进汴梁然后进入东南把你的经济腹地砸个稀巴烂,凭西南那点地方顶多当个后蜀第二。

寂寞王:唐朝被安史之乱叛军攻破了开封和洛阳,一样又活了一百多年啊。

表里如一神盾局:那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崛起的契丹。安史之乱后唐朝靠的就是汴河体系维持,汴河体系被藩镇砸了以后唐朝中央也彻底完蛋了。
这种前代一样活了多少年对后代来说都是过时经验,根本就是扯淡。
明白告诉你,唐代的经验到了宋代已经丧失大部分指导意义了,所以唐代如何如何混了一百多年balabala对宋朝来说根本就没意义。

▲北宋开封内城及外城图

寂寞王:就是因为契丹崛起了,燕云十六州这个一线防御地区也不在手里。把首都放在开封才是很危险的啊。敌人出幽州,一马平川冲到开封城下。

表里如一神盾局:完全相反,开封作为运河枢纽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集结勤王军队迎击敌军,还能起到保护经济重地的作用。
冲到开封城下?先不说契丹人就没成功过,更何况就算来了怕毛!契丹人攻城垃圾的要死,以他们的攻城速度勤王军队到来的时候能不能把护城河挖干都是问题!

寂寞王:1耶律德光笑而不语。2澶渊之盟的澶州离着开封也没多远了。

表里如一神盾局:汴河体系的完全修缮本来就是北宋才完成的,更别提耶律德光打的是个割据政权,跟北宋毫无可比性。
再没多远也被宋军拦住了,有本事打到开封,金人打到开封也没破城,还差点被宋人包围,所以到了开封又如何?

五代那些割据政权本来就没有说的价值。不打到城下,在外围防线就被拦住,你怎么证明定都开封不合适?
而且就这么说吧,辽人要是盯着开封倒好了,这样就可以中心开花了。像瓦剌打北京一样。可惜辽人没那么傻。就连澶渊那个时候,宋朝最担心的也不是什么辽军死磕开封,而是他们南下深入北宋经济腹地烧杀抢掠。

rottenweed:后晋军队主力都投降了,都城在哪儿都是一样死。
真的被打到开封,中原就控制不住了。那还不如把主力放在开封打会战,这里养兵费用要便宜得多。
不是说首都地势险要就可以省兵力的,古代交通不够迅速便利的情况下,首都必须要有大量兵力压服其它地区,不然就等着造反吧。

从不行贿是王石: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就往河北转移了。以往定都洛阳的朝代,根本还是倚重关中的。关中暂时残破,洛阳是个很好的替代。一两代人的残破很好恢复,但是到宋代时,关中的衰败已经是不可逆转了,这时再定都洛阳就无法背靠关中,反倒把补给线长的弱点暴露无遗。

长乐夜未央:这个不对,早在西汉,为了保障长安的供应就依靠关东漕运了。在东汉曹魏西晋时期,那时候洛阳粮食靠的就是关东广大河北河南地区(可以搜索下东汉、洛阳、运河)甚至说淮南地区(搜索下陈敏)的粮食。而看唐朝经济史研究,唐朝前期,洛阳长安依靠的也是广大关东地区的粮食。
宋兴,承周制,置集津之运,转关中之粟以给大梁,故用侯赟典其任,而三十年间,县官之用无不足。及收东南之地,兴国初,始漕江淮米四五百万担至汴。至道间,杨允恭漕六百万担。自此,岁增广焉。”[54]《宋史·侯赟传》也说:“先是,朝廷岁养关中谷麦以给用,赟掌其事历三十年,国用无阙。……太平兴国二年,钱俶初纳土,诏赟驰两浙诸州阅视军储刍茭。累迁右卫大将军。”[55]
而在五代北宋时期,关中地区其实没那么残破,在北宋夺取南唐前,旧制是运关中粮食供应汴梁的,对五代来说,关中明明是产粮区啊。在五代期间,多次都洛阳,并不是因为漕运不行而迁都的。
具体五代洛阳到开封的转移,开封崛起首先是因为这是朱温起家的大本营,唐末藩镇割据,漕运中断。朱温这厮从来没占据淮南更别说江南,哪指望的上什么漕运啊。他掌握唐室从长安迁都洛阳,把皇帝控制的更牢固,然后篡位后就迁都洛阳,那时候他显然没觉得洛阳供应不方便。而且洛阳盆地,有张全义搞农业,恢复的还是不错的。

再往后汴梁再次成为首都是在朱温被政变干掉之后,当时梁末帝的理由是:
资治通鉴:象先、岩赍传国宝诣大梁迎均王,王曰:“大梁国家创业之地,何必洛阳!”乃即帝位于大梁,复称乾化三年。
旧五代史:帝乃遣人告赵岩、袁象先、傅晖、硃圭等。十七日,象先引禁军千人突入宫城,遂诛友珪。事定,象先遣赵岩赍传国宝至东京,请帝即位于洛阳。帝报之曰:“夷门,太祖创业之地,居天下之冲,北拒并、汾,东至淮海,国家籓镇,多在厥东,命将出师,利于便近,若都洛下,非良图也。公等如坚推戴,册礼宜在东京,贼平之日,即谒洛阳陵庙。”

个人觉得这个理由其实并不太说得通,真正不可说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汴梁是当时梁末帝的起家之地,迁都便于控制而已。还有就是和后唐争夺河北。
再往后,唐庄宗又都洛阳,唐明宗政变(起家在河北)成功后一样都洛阳,显然他们不觉得洛阳经济支撑不了。
下一次迁都要到石敬瑭:
范延光聚卒缮兵,悉召巡内刺史集魏州,将作乱。会帝谋徙都大梁,桑维翰曰:“大梁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用富饶。今延光反形已露,大梁距魏不过十驿,彼若有变,大军寻至,所谓疾雷不及掩耳也。”丙寅,下诏,托以洛阳漕运有阙,东巡汴州。
从以上看,当时迁都汴梁,更多考虑并不是经济而是军事上,既政权并未真正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五代两次迁都从根本原因来说:
1、自家起家之地。
2、方便争夺河北。
而在政权巩固稳定后都迁都洛阳,如梁篡位后迁都洛阳,后唐迁都洛阳。汴梁漕运体系真正彻底完善要到周世宗时期了,但是这已经是五代末年了。而且首都人口多少,很大程度取决于粮食供应情况,粮食少粮价高,人口自然少一些,哪至于洛阳当首都就供应不了?
对一个朝代来说,开国的规划决定了整个几百年的大势。个人觉得在宋初当时王朝是处于军事优势,立足于攻击而不是防御,争夺方向重点是河北(当地藩镇和日后的幽州),此外是南下南唐是最主要的敌人(后周和北宋用兵南方都是以南唐打的最艰难)和财富重心,既然如此汴梁感觉当然比洛阳强(比洛阳更靠东处于第一线,方便用兵),经济上也感觉舒服并不需要做啥调整。如果宋太祖长寿而且真想对付赵光义,那肯定会把迁都洛阳坚持到底的。问题当时他并未下决心,迁都成本高,又无法达成共识,迁都这种事情哪是这么办的?
迁都洛阳如果真实现,对宋朝来说是大规划,除非夺回幽州,东北威胁降低,王朝重心转向用兵西北,意味着重心转向西北,而且应该是国势稳固后从容不迫的营造,这一点北宋从来没具备条件。而且北宋前期想的是用兵幽州,等到用兵幽州失败就更不敢迁都了(示天下以弱,因此反而弄了大名北京)。
而到北宋灭亡,金国继承,自然是惯性的继承汴梁(海陵王大修汴梁)。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寂寞王